一个好的建筑师,他把全部灵感和情感投注在一砖一瓦中,见那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的时候,他的灵魂一定得到一次升华!一个上等的厨师,当烹制出一盘美味佳肴让宾客尽情享用时,他的灵魂一定得到了美化!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把学生教的思想活跃,激情飞扬,文如泉涌,自己的灵魂也一定得到一次洗礼!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是自然之子,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自然在很大的意义上也一直是人类的导师,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带来无穷的启迪。科学家从中寻找真知,哲学家从中感悟哲理,诗人从中汲取灵感,小学语文老师则能从中找到美的景美的声美的一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再和之而为声,同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苏东坡语)大自然像一本永远读不完,读不腻,常读常新的大书。
苏教版教材《田园诗情》让我们享受到真正的自然:“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徜徉在如此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中,整个身心都在自由舒畅地呼吸。当然,也有着人类制造的“第二自然”:汽车、火车、船只,但一切都是如此的安详、温馨、自由:“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没有阻拦、没有干扰,有的是自由。只有“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这诗意田园,很容易想起辛弃疾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里说的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农村夏夜的风景,诗行中透递出诗人对自然体贴入微的亲近,洋溢着庄稼人对于大自然丰厚赐予的感激,这和荷兰田园一样,一方面是自然,一方面是文化。人类从远古时代对自然的畏惧、害怕、恐惧、崇拜,到对自然的遵从,顺时而行,到忘乎所以的对自然的征服到现在和自然的友爱关系的追求,充分证实了人对自然的态度在不断发展。“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这就是自然而然的自然!
如果语文老师远离了真实的自然,就像鱼儿离开了江湖,树儿离开了土壤,找不到生命的源泉,教学的生命必定会枯萎。按照现象学的思想,语言在本质上是栖居在大地之上的。离开了广袤的大地滋养,语言最终将失去生命的活力而委顿枯槁。因此,语文老师应当为自己的语言生命创造宽广开放的境域,使自己在与自然的对话、沟通中,丰富感知,激发情思,活跃语词,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用充满生命意蕴的语言“状桃花之鲜”,“尽杨柳之貌”,“逐黄莺之声”,“学草虫之韵”……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积极倡导野外教育,把孩子们的学习带入广阔的世界中。她说:“当儿童走进大自然宽阔的世界时,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美感连同大自然种种景象所包容的、所显示的因果关系,都会引起儿童的喜悦、惊叹和思考。”“教育不能切断源泉,教育必须带学生到源泉中去。”多么富有生机的学习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在带领孩子们去自然之前,他们的心中已经拥有了大自然的美。
如果我们把狐狸的博学多才、刺猬的目标专一、云雀的艺术灵气、蚂蚁的合作精神、猫头鹰的夜晚活动(研究)作为一种意象的话,那么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总能适合自己发展的对象,成为一个个独具个体魅力,不失良好素养的新一代的语文教师。
小学教师,应该有追赶太阳的气魄、胆量和精神,朝着美好的方向飞奔,建造起属于儿童和自己的精神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