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包括辽西低山丘陵、冀北山地、晋北山间盆地。这是一个从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由山地和山间盆地组合而成的区域。
冀北辽西山地由数列北东、北北东走向的平行山岭组成。在地质构造上属燕山构造带,在中生代形成了北东向的构造盆地,堆积有陆相地层,并有广泛的花岗岩侵入与火山岩喷出。老第三纪时,冀北辽西山地经过剥蚀夷平,以后又经过掀斜上升,并伴以断裂活动,形成了具有梯级的巨大斜面。上新世末以后,断裂活动又趋加剧,燕山南麓时有地震发生,表明断裂活动并未停息。当冀北辽西山地地面一再作同方向的掀斜上升时,必然产生许多顺向河流。今天的永定河、潮白河、滦河、大凌河等的流向,都反映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向。流水的冲刷与河流的割切,逐渐使准平原下伏的老构造剥露出来,因而出现许多次生的构造地貌。例如冀北的兴隆、遵化、迁西一带的构造线与地层都是东西走向的。震旦系底部的长城统石英岩,由于岩性坚硬,形成高脊,而且沿东西方向延伸很远,长城就是利用这一高脊建筑的。一些中生代断陷盆地,堆积了白垩系砂岩、页岩,在承德、朝阳、北票一带形成丹霞地貌。
冀西北与晋北,形成数列构造盆地,如怀来盆地、宣化盆地、大同盆地等。大同盆地、怀来盆地中有下第三系沉积,它们的新生界总厚度约为2000—3000米,第四系厚度分别为700米和520米。在构造盆地下陷的同时,两侧山地上升,地势高差主要是喜马拉雅第二幕运动以来造成的。与断裂活动伴生的岩浆活动,在阳原盆地有中新世玄武岩喷出。在大同盆地的玄武岩喷溢,从早更新世到全新世断续进行,玄武岩流或火山渣既夹在早更新世湖相粘土层中,也覆盖在马兰黄土层之上。大同聚落堡、许家堡有20座小火山锥,形态完整。这些盆地中都有黄土或黄土状物质堆积,成为重要的农耕地和人口集中分布所在。
冀北山地的自然景观具有过渡性质。从东南向西北,反映在气候上由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在水文上由外流区向内流区过渡;在植被上由森林-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区内降水、气温变化都很大。冀北山地南麓,年降水量可达700毫米以上,而怀来、张家口、大同盆地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5、6月份的干旱程度比华北平原更为严重。区内气温差别也很大,从冀北山地南麓到内蒙古高原边缘,相距约200千米,但年平均气温由10℃下降到5℃。
冀北山地的农业利用也显示出复杂的过渡性。延庆一带的无霜期150天,向西北缩短到125天。主要播种春小麦、谷子、糜子、马铃薯、高粱、玉米等旱粮作物,经济作物以胡麻、春油菜、向日葵等油料作物为主,甜菜也占一定比重。丘陵山区的植被保存较少,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治理的途径在于恢复植被、造林种草。
四、黄土高原
本住位于太行山以西,伏牛山、秦岭以北,恒山、长城以南,乌鞘岭以东,包括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这里是我国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除了一些裸岩的山地以外,基本上构成了连续的黄土盖层。
黄士高原内部,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自然特征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陇中盆地 六盘山以西的陇中是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它可能始于白垩纪末六盘山隆起之时,但主要是在中新世纪六盘山再度上升,陇中急剧下降成为盆地,接纳了总厚度可达1500米的甘肃群。甘肃群主要是一套含有石膏的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岩和砂砾岩。在上新世晚期,陇中盆地地面抬升,甘肃群发生构造变动,黄河及其支流桃河、祖厉河、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等,随着甘肃群堆积地面的抬升而下切,通过谷坡的扩展,谷间地的缩窄,到更新世黄土开始堆积时,地面的起伏已经很大。
兰州处在一个东西向的狭长盆地中,长35千米,宽不过2—5千米。黄河在兰州盆地中阶地很发育,有5—6级,最高一级高出河面300米以上,其基座削平了倾斜甘肃群,即所谓“甘肃期侵蚀面”,这个侵蚀面似完成于上新世末。这表明上新世之后兰州地区整体上升幅度约300米。山陕之间的黄河中游峡谷,上新世阶地高出河面140—150米。对比上述数字,可以认为第四纪的区域上升幅度,陇中盆地大致等于陕北高原的2倍。
陇中盆地东侧的六盘山,是一条北北西向的狭长山地,山脊海拔超过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2942米。东坡陡峭,西坡和缓。早白垩世,这里是一个强烈的拗陷带,沉积了厚达2000米以上的六盘山统陆相红层。晚期的燕山运动使六盘山发生了紧密的复式褶皱,后经剥蚀,又在边缘拗陷中堆积了厚达2700米的固原系陆相红层,其时代可能包括从始新世到上新世早期。上新世晚期喜马拉雅第二幕运动中,六盘山再度隆起,发生开阔褶皱,两侧伴有逆冲断层。六盘山是一个强烈的地震带,1920年海原曾发生8.5级地震。
2.陇东、陕北高原 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这里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其基底是近于水平产状的古生界、中生界的砂岩、页岩。当时地面总的倾斜方向与现在相反,是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在白垩纪末燕山运动后,长城内外的广大中生界地面,历经长时期的剥蚀与夷平,形成准平原。这个准平原在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发生构造变形,长城以北的准平原上并未接受上新世沉积物,而长城以南的准平原上却广泛堆积了上新世早期的三趾马红土。表明那时全区地势转为西北高而东南低,地面总的倾斜方向与现代一致。三趾马红土断续出露在河谷两侧,尤其是沟谷上游地段,同时也堆积在大河分水岭上。表明接受三趾马红土堆积的地面,似乎是一个浅凹形的巨大盆地,只是在盆地内部有一些高起的残丘而已。三趾马红土主要为细颗粒的棕红色重粘土,其物质可能来自地势起伏和缓的盆地边缘高地上的厚层风化物。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初期的构造变动中,使长城内外广大地面发生由西北向东南掀斜式的整体抬升,并加大了长城以南的斜度,于是泾河、洛河与山陕之间的黄河从三趾马红土堆积面下切,形成以渭河地堑谷为汇集的扇状水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切穿甚至蚀去三趾马红土,并切入中生代基岩。由于谷坡的不断扩展,谷间地的形态,有些成为面积或大或小的平台,有些成为长条形或椭圆形的丘陵。更新世以来,在这些地面基础上又堆积了60—200米厚的黄土,其中以离石黄土最厚,马兰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由于黄土土质疏松,现代侵蚀强烈,所以在广大的区域内,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之外,大部分地区都已被切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山地突出于黄土高原之上,状如孤岛,如子午岭、黄龙山、劳山(延安西南)等。
山陕间的黄河峡谷地段,大体成南北流向。从河口镇到龙门,长约700千米,河面由900多米下跌到600多米,除很少地段谷形较宽外,两岸大部崖壁陡立,高出河面数十米至一百多米。河道一般宽度为200—400米,保德以北主要切割于石灰岩和含煤页岩之中,保德以南,切割于三叠纪砂页岩之中。壶口瀑布距龙门约65千米,水流切入深槽中,槽宽30—50米,深约30米,瀑布的高度,枯水期为15—20米,夏秋之际可达45米。壶口瀑布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比较坚硬的三叠纪厚层绿色砂岩的存在,岩层缓向上游倾斜,由于黄河的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向上游方向退却。
山陕间黄河峡谷地段,沿河两岸支流密集,是黄河支流最多的一段,较大的支流在陕北有窟野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等,在山西境内有朱家川、三川河等,这些河流都有众多的支流,挟带大量的泥沙,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这里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地段。
本文标题:华北地区区域内部差异(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zi/2409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zi/2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