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自然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自然地理 > 国土开发与整治(2)

国土开发与整治(2)

时间:2011-01-29 14:11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少人对这项工程存在疑虑,也有人表示反对,争论涉及的问题包括防洪、泥沙、淤积、诱发地震、移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防、技术、资金、文物保护等。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论证,其中的一些问题已基本研究清楚,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论证。

1)长江的平均含沙量小,但年输沙量相当大。据测定,嘉陵江、沦江、涪江每年冲走的泥沙达2.5亿吨,近年来长江的输沙量明显增加,从1981年至1984年,平均输沙量已由5.2亿吨增至6.8亿吨。因此,泥沙问题应该慎重对待。根据国内许多工程解决泥沙问题的成功经验,并经过模型试验研究表明,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即汛期沙多水多,开闸门放水排沙;枯水期水少沙少,关闸门蓄水,这样水库可以长期保持绝大部分有效库容,保证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水库长期运用后,泥沙淤积将会使洪水位略有抬高,但其到达水位不致影响重庆主要市区。

2)三峡地区地壳比较稳定,属于弱震环境。历史记载中,最大的是常德、南阳、安康地震,都是6.5级,距坝址都超过200千米,而且和三峡也不在同一构造带。经专家论证,坝址的烈度不超过6度。主要建筑物按7度进行设计。所以三峡工程对地震考虑是周全的。关于水库建成蓄水后是否会诱发地震,通过论证,认为三峡大坝坝址位于前震旦纪古老的结晶花岗岩上,不具备强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整个库区属于弱震环境,发生强水库诱发地震的机会也不大。即使发生,有可能发生在距坝址17—30千米的九湾溪和仙女山断层地区,而且是弱震的可能性居多,最大强度5.5级左右。影响到坝地也不会超过6度,不致影响工程的安全。

3)三峡水库长约650千米,库岸岸长1300千米。经调查,库岸崩坍滑坡数约260个(体积大于10万立方米)。稳定性好的和比较好的库段占整个库岸长度的90%,稳定性差的只有14千米,体积大于10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140个,大于1000立方米的38个。其中正在活动的8个,蓄水后可能失稳的14个,这些滑坡体距坝址都在26千米以远,不会影响工程的运用和大坝的安全。

4)三峡水库将淹耕地356900亩,柑桔地7.45万亩,涉及川鄂两省19个县市,淹没区人口72.55万人,移民安置涉及社会、经济以及生态与环境问题,是兴建三峡工程中一个关键的和困难的问题。经过几年来进行库区开发性移民试点表明,开发性移民优越于过去的赔偿性移民,利用移民计划的投资,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资金,合理地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积极发展第一、二、三产业,使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较好安排。

由于库区中小城镇大多集中在沿江,移民中54%以上是城镇居民,基本上可从事原来的职业。淹没的城镇企业属中小企业,设备陈旧,急待进行技术改造,结合搬迁进行改造,会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另方面,淹没的农业区中,没有淹没一个整乡。淹没人口最多的四川开县移民区,也只占全县人口的5.6%,大多数移民可以就近后靠安置。

5)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经有关专家综合评价,认为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环境效益,它可减少洪水灾害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减缓洞庭湖的淤积和萎缩,提供大量清洁能源;淹没库区险滩,增加坝下枯水流量,改善航运条件;改善中下游河道及河口水质,并可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条件;扩大鱼类及水生生物的生境,为发展水库渔业提供有利条件;有利于中下游的血防,对人体健康有利。三峡工程的有利影响是主导的。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如水库淹没、移民和城镇迁建,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对库尾会影响;库区部分水域水质污染会加重;部分文物古迹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会受到一定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白暨豚等珍稀物种也会有影响等。

(二)黄河

黄河的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运行过程不协调。黄河65%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而90%的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但二者在时间上常不相适应,当中游来沙多,上游来水少时,就造成河道的严重淤积,洪水位不断抬高,威胁堤防安全。目前,上游兴建了一系列梯级电站及控制性水库,减少了汛期输沙水量,使水沙运行过程更加不协调,泥沙更容易淤积,沿黄两岸工农业用水的大量增加,也使输沙水量相应减少,影响下游河势的恶化。

四十年来,加固加高了两岸大堤(大堤按 1958年实测花园口站 22000m3/s设防);建成了三门峡、陆洋(伊河上游)、故县(洛河上游)和东平湖等水库;兴修了北金堤、北展、南展分滞洪区及沿河护岸护滩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中间分滞”的防洪体系。但是,河底不断加高,大堤质量不均,潜在危险很大;三门峡、东平湖水库因淤积影响和库区移民等原因,蓄洪运用受到限制;北金堤滞洪区(在北金堤与临黄河大堤之间)内有人口150万,耕地16.7万公顷和中原油田85%以上油区,使用时也很困难。因此,黄河的防洪问题仍十分严重。

黄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强和改善现有防洪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郑州铁桥—高村间宽浅游荡性河段的治理,通过控导主流、稳定河势的工程措施,变游荡性河道为流路固定的弯曲河道,是防止产生横河、斜河,确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位于三门峡以下130千米处,是黄河干流上最后一个峡谷水库,兴建小浪底工程可缓解三门峡拦蓄大洪水的压力,控制三门峡与小浪底间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积65万平方千米,按设计计算,小浪底工程可拦沙100亿吨,相应减少下游河道淤积77亿吨(相当于20年的总淤积量),可长期保持有效库容 50亿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还可以担负20亿立方米的防凌任务。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胁。每年可增加 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水电站总装机156万千瓦,保证电力24—30万千瓦。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蓄清排浑、综合利用为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可减轻大堤和三门峡水库的压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并减少滞洪区的运用。

通过多种途径减缓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逐步变地上河为地下河,是治黄的长远目标。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库拦沙、蓄水调节水沙运行过程及增水冲沙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黄河下游河床变淤为冲,从而实现根治的目标。

相继兴建小浪底、龙门、碛口三个库容在1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估计可使黄河下游河床40—50年内不增加淤积。配合温孟滩、龙门至潼关间的滩地积淤,减淤年限还可延长。

在研究黄河治理对策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应在黄河下游进行人工改道,另辟新河。这种方案并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塑造新河初期很难确保安全,20年后又变为一条地上河,而且该方案影响人口250—300万,难以妥善解决。
  本文标题:国土开发与整治(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zi/2407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zi/24073.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国土开发与整治(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国土开发与整治(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