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
一、人口过程和发展类型的基本概念
(一)人口过程
人口问题跟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一样,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计划生育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什么是人口?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的时空运动过程之中。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三种过程。
人口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动的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人口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迁入和迁出,变动结果是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变化,发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改变。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等。
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有了这些指标就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人口的上升、稳定或下降的规模和趋势,是国家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
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以后的近50年来,世界各国国内人口迁移。即由农村大量拥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急剧上升,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一大批特大型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一现象和过程,称人口城市化过程,即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
人口社会变动以就业结构为例来说明。1995年我国就业结构出现4个变化:一是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模式正在形成,全国1.3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城镇劳动力约占10%。二是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就业比例不断上升,全国城乡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达5060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196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已超过10%。三是城镇职工中,国有、集体职工所占比例下降;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所占比例持续上升,约占全部城乡职工的6.4%。四是机关人员减少较多,但事业单位职工增长过快。1995年国有机关单位职工比1994年减少约2万人,但事业单位职工增加 62万人。
在人口学中,已经证明了一个基本定律: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客观地存在一个极限总和生育率,即平均每个妇女一生所养育的孩子数有一个极限值,它由人口各年龄组死亡率分布和生育年龄分布,或者说由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方式所确定。如果现实总和生育率高于这个极限,则人口总数将永无止境地增长下去。
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18个降到1980年的2.5个, 1990年又降到2.3个。其中城市妇女总和生育率1.5个以下,农村2.8个左右,多胎率仍然达19.32%。我国要力争从1995年把总和生育率降到2.1个以下,这是中国妇女的极限总和生育率,以保证中国人口数在21世纪中期不超过17亿的情况下实现稳定,停止增长。
(二)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和5岁一组,由小到大,对各组人数绘成结构图,如图4.1.1所示,这种图又称年龄金字塔。塔的中线上的纵坐标表示年龄组别,中线左右分别表示男女人口比例;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率。
年龄金字塔生动形象地表明人口发展类型。图(1)底宽上窄,各年龄组之间差距大,表明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幼儿和青少年比例大。这种人口类型称为增长型,总人口具有不断增长趋势。图(2)虽然也是底宽上窄,但各年龄组之间差距小,而且底宽不大,表明出生率低,死亡率也低,平均寿命延长。这种人口类型称为稳定型,图(3)金字塔变成葫芦型,幼儿和青少年比例缩小,成年和老年人口比例扩大,总人口有衰减趋势。这种人口类型称为衰退型。
人口老化是长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的结果。人口老化带来的后果将是劳动人口的抚养系数提高,负担加重;老年医疗问题将会更加突出,社会保险和福利费用增加,老年人比重增加,劳动力减少,劳动生产率降低等。我国大城市,特别是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已步入老年型结构,必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文标题:人口及其问题-人口与经济发展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di/1059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di/1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