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地理 > 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

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

时间:2015-09-03 10:2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二节 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

 

    东北区是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东北区已经成为一个工农业发达,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比较完整的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形成了一条发达的产业带。

     

    一、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建设

     

    东北区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机械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60年代、70年代重工业比重高达70%。经过调整,至90年代初,重工业比重也在65%左右。在重工业中形成许多在全国居优势的产业,钢产量占全国钢总产量的16.5%,冶金设备和汽车分别占全国的30%和16%,发电设备占1/3以上,石油占1/2,东北重工业产品纳入全国调配的比较多,钢材、纯碱、机床、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原油、木材、汽车等行销全国,充分发挥了重工业基地为全国服务的作用。

    1.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钢铁工业是东北区工业的基础,以鞍(山)钢、本(溪)钢为主,建起了包括大连钢厂、抚顺钢厂、北满钢厂,以及通化、齐齐哈尔、凌源等钢铁厂在内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发展。

    本区铁矿资源丰富,储量为124.6×108t,占全国的1/4,其中辽宁储量113×108t,集中于鞍山、本溪附近的大孤山、齐大山、东鞍山、西鞍山、弓长岭等9个矿点。铁矿资源类型多,储量大,分布集中,含硫少,易采选,多数矿区交通方便,开发条件好。冶金辅助原料也较丰富,锰矿资源储量大,已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品位22%,集中分布于朝阳地区的瓦房子和凌源。

    鞍钢的原有设备落后,又遭受过严重破坏,但在旧中国原有钢铁工业中,仍是规模最大的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技术改造,重点建设,加以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原料产地,又接近沈阳、大连等钢铁消费中心,发展条件良好,已形成包括地质勘探、设计勘查、采矿、选矿、烧结、冶炼、加工运输、科研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冶金工业生产科研体系,年产钢能力达1000×104t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

    本区有色金属资源种类较多,但规模较小。全区16种有色金属矿产中,较重要的有金、钼、镍、铜和铅锌等。钼为本区优势矿种,保有储量占全国30%,以辽宁锦西杨家杖子、吉林永吉大黑山储量最大。杨家杖子的钼矿已开采多年,产量居全国首位,多供抚钢、鞍钢炼钢用。辽宁海城、大石桥一带的菱镁矿,储量占全国的80%,也是世界最大的镁矿床,多用做冶金耐火材料。金矿储量约占全国l/5,主要矿床类型是脉金(主产于吉林东部山地)及沙金(主产于黑龙江沿岸)。

    以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发展了一批有色金属矿山和冶炼制材企业。沈阳、抚顺是两个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中心。沈阳以生产铜、铅、锌为主,原料主要来自吉林、辽宁的东部山区,抚顺以炼铝为主,原料来自当地的高铝矿。

    2.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机械制造工业是东北工业体系的核心,其产值一直居于各工业部门的首位。早在50年代,国家就重点发展了东北的机械工业,有13个项目被列入当时156个重点项目之中,这些项目的建成,为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又经过一系列建设和改造,使东北机械工业成为实力雄厚,门类齐全,技术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部门,已具备向全国提供成套大型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化工设备、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金属切削机床、汽车、内燃机车、船舶、拖拉机的能力。

    ·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主,形成机床、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生产基地。能够生产250多种金属切削机床、大型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化工设备。

    ·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行走机械制造中心,能够生产汽车、内燃机车、船舶、铁路客车、拖拉机、收割机等。

    ·以哈尔滨为中心形成动力机械制造业基地,能够生产大、中型水电、火电发电机组及先进的输变电设备。

    当前,东北区老机械工业基地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产品结构单一,装备陈旧,技术投入不足,产品滞销,行业亏损面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现在正在改造现有企业,推进技术革新,提高企业素质,努力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先进的机械装备。

    机械工业对提高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产业间的关联度看,机械行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加工化和技术集约化过渡的主导产业。重型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已成为制约其他产业加速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瓶颈”产业,因此,机械制造业要围绕实现机、电、仪一体化的目标进行技术改造,为实现现代化提供自动化水平比较高的机械设备。

    3.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生产基地。建设强大的重工业基地和具有地域特点的经济体系,需要有相应的能源工业来保证。东北区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为建立能源生产基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煤是本区主要常规能源。全区煤炭储量约723×104t,煤集中分布在本区东部和西部。西部煤资源储量大,约占全区的60%以上。但开发比重小,均为褐煤,发热量低。目前已开采的有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三大露天煤矿,并与铁路、电厂同步建设。东部煤田煤质好,发热量高,焦煤比重大,主要有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铁法、浑春等矿区。辽、吉、黑三省的煤多年来长期处于高强度开发状态。目前,辽、吉两省的抚顺、阜新、辽源、通化、蛟河等老矿区,产量均已进入下降期。而黑龙江东部和内蒙古东部各矿产量仍处在上升期。从产销平衡来看,辽、吉二省煤产量虽不少,但消费量更大,动力煤和焦煤均感不足,需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华北购入,北煤南运和东煤西运是本区产销的重要特点。稳定辽、吉二省煤的生产,扩大黑龙江煤的开发规模,加快开发内蒙古东部煤炭资源,是今后相当时期的建设布局方向。

    煤矿建设是电力建设的基础。目前东北区电力紧张,需要大力发展电力工业。电力工业的发展以火电为主,积极发展水电,加快发展核电。在西部扩建新建火电基地;在中部用电负荷中心适当增加火电装机容量;在北部大力发展水电,调整水电火电比例;在南部、中部需新建核电基地,努力建成以50万伏电压为骨干的统一输电网,力求缓和缺电局面。

    东北区石油储量和产量长期约占全国的1/2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储油和产油区。其中80%的储量集中分布在大庆,其次是辽河油田及与大庆毗邻的扶余和前郭(尔罗斯)油田。本区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已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l/6,主要分布在辽河油田(占总储量80%)。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部,天然气在南部富集,为开采和加工工业的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油页岩储量211.4×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68%,集中分布在松辽分水岭附近的农安、长岭、扶余一带以及吉林东部的桦甸、汪清等地。但油页岩埋藏深,含油率低,开采难度大。抚顺是东北唯一开采油页岩产地,储量约36×108t,已有60多年的开采历史,页岩油最高年产量达78×104t,每吨页岩油耗原页岩约25t。1962年以后,由于大庆油田的开发,且经济效益高,抚顺页岩油产量不断下降,绝大部分技术力量转移到天然石油的加工方面去。

    东北区石油工业的发展,对本区和全国都具有重大意义。1959年9月26日于松嫩平原的大同(后改为大庆)长垣上开采出原油,从此中国有了大庆油田,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以大庆为中心的石油开采是国家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连同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1995年生产能力达7 497×104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按1992年的数据,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的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67 350×104t和19229×104t,占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的31%和8.9%。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仍将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

    大庆原油大量供应其他各省,并有部分出口,还有相当部分油流通过管道贯通黑、吉、辽三省,作为区内燃料和石油化工原料。辽河油田1995年产量已达1552×104t,对改变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和发挥辽宁省老工业基地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今后需加强天然气的开发,以缓解能源的紧缺状况。松辽平原向南延向渤海,它们同属一个地质构造坳陷带,经过勘探证实这里为石油、天然气富集地区,石油的地质储量70多亿吨,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前景。

    4.以大庆、吉林、辽阳、大连、盘锦、锦西、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东北区是我国化学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生产基础。原来的化工工业是利用本区的煤、海水、硫化矿物、天然碱等资源和冶金、炼焦、电力等副产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6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

    学工业。近年来重点发展石油深加工、基本化工原料、有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和精细化工产品,以及无机化工、煤化工、林化工、盐化工,形成比较完整的化学工业体系。

    目前,全区石油加工能力占全国29%,炼油工业从常压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烧基化到催化剂、添加剂生产,工艺水平都已达到国际水平,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炼油工业体系。石化产品向深加工、精细加工方向发展。以沈阳、大连、锦西、吉林、辽阳、鞍山、大庆为依托的,以硫酸、纯碱、烧碱、硼酸为主的基本化工原料工业,以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橡胶加工等为主的化学工业在全国有相当的优势。乙烯生产能力占全国的27%,合成氨占9%,硫铁矿占10.2%,烧碱占15%,纯碱占19%,轮胎占13%,化工产值占全国的12.6%,居东北区各工业部门的第三位。随着石油、天然气的进一步开发,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可成为全区最具有潜力的支柱产业。

    5.其他骨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轻纺工业部门比较齐全,棉、麻、丝、毛、化纤等纺织都有一定基础,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近年来,各省区都开始重视本地产品结构的调整,以轻纺工业为主的消费资料生产得到迅速加强。轻纺工业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市场供给能力,为稳定市场、保障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产量居全国首位的亚麻和柞蚕丝(丹东)纺织都具有地方特色。

    ·食品工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发展远景,糖、乳、酒、豆制品、山产制品等都有资源优势,而且正向一条龙配套发展。甜菜制糖厂主要分布在黑、吉二省,食糖产量约占全国的8%。乳制品占全国的37%左右。海盐生产居全国第二位。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国内食品市场日益扩大,食品工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此外,以人参、鹿茸等为原料的制药业,已形成若干名优产品。

    ·建材工业也有相当规模,水泥、平板玻璃等生产能力大,辽宁生产的水泥调出量约占产量的1/3。建材工业属于“遍地型”产业,需配置均衡,以利于实现就地平衡,除大力发展传统产品外,要重点发展轻质、高强、保温等多功能新型建筑材料,如特种水泥、特种玻璃等。

    东北区用于建筑材料的资源丰富。主要有高岭土、滑石、石墨、方解石、玄武岩、玻璃用沙、火山灰、建筑用大理岩,以及珍珠岩、沸岩、硅藻土、膨润土等。

    ·木材加工及综合利用工业也具有优势,东北区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和森林采伐工业相结合,在林区的采伐基地以及接近林区的工业中心佳木斯、牡丹江、伊春、吉林、图们、临江、通化等地建立了许多制材工业中心,主要产品有锯材、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活性炭、木制家具、机制纸、纸板等。本区造纸工业、木质家具工业在全国有很大优势,潜力很大。

     

    二、农业基地建设

     

    1.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水资源相对较充足,是我国农业重点开发地区。近50年来,开垦的荒地约为现有耕地的30%,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生产优势,现已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农业基地。

    ①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本区是大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渔业俱全的农业地区。全区农林牧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5%,高出全国平均20个百分点。1995年农业总产值中,耕作业占58.4%,林业(不包括森林工业)占3.5%,牧业占29.7%,渔业占8.4%。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全区粮食人均占有量约为560kg,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东北区提供的商品粮,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作出了重大贡献。玉米、大豆、甜菜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2%、45%和54%,在全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耕作业中,粮食作物约占全区总播种面积的65%左右,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5%左右,其中大豆占15%左右;其他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棉花、花生、烤烟等。粮食商品率高,经济作物比重大,是本区农业的重要特点。

    本区的粮食品种结构,历史上以盛产大豆、高粱、谷子著称。1949年以来,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高粱、谷子逐渐为玉米、小麦、水稻取代。高粱、谷子所占面积已由40%降到2O%以下,玉米小麦、水稻播面由35%上升到65%左右。玉米、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展对本区粮食总产量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玉米是发展最快的作物, 50—60年代只占粮食作物的20%上下,70年代后迅速增加到40%以上,分布普遍,以松辽平原最集中,已成为中国的玉米生产带。但北部地区玉米比重偏大,且引种了一些晚熟品种,遇到低温年份,常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

    本区大部分地区受热量条件限制,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除辽宁南部可种冬小麦外,大部分地区种植春小麦。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2%。黑龙江省小麦面积与产量均占全区的90%左右,其中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黑河地区最为集中。

    水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49年前水稻分布仅限于鸭绿江、图们江沿岸少数河谷盆地,播种面积只占全区总播种面积的2%左右。到90年代播种面积达到8%左右,产量则达到16%,分布地区已扩大到东部山区的许多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盘锦、梨树等),并有向北向西推进的趋势,目前已达到黑河地区,这是我国水稻种植的最北界。

    高粱、谷子的播种面积、产量都呈下降趋势。高梁是本区传统的粮食作物。目前播种面积、产量仅占5%左右,产地以辽河平原为主。谷子的播种面积、产量仅占2%左右。

    东北区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地,出口率达50%以上。1949年以后由于区内食用油和工业用油的增加,粮豆比价的限制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等因素的影啊,大豆的产量和出口率大为减少,但本区仍是中国大豆的土产区,具产量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45%左右。东北的大豆质量好,是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之一。大豆的分布以平原为主,黑龙江的产量约占全区产量的2/3。大豆可与杂粮轮种,又有方便的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发展大豆专业化生产。

    甜菜、亚麻、柞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90%和82%,均为本区的重要工业原料作物。甜菜分布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其次是三江平原,黑龙江省的甜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东北区的2/3左右。本区西部属半湿润气候地区,土壤具有微碱性,适宜甜菜生长。近年来发展很快,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亚麻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滨洲铁路沿线地区,哈尔滨和兰西亚麻纺织厂是全国最大的亚麻纺织企业。柞蚕生产主要分布辽东半岛,辽宁柞蚕丝织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中心在丹东,是中国传统外销商品。

    ②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本区畜牧业既有与耕作业紧密结合的舍饲畜牧业,也有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但以舍饲为主。这是由于农区玉米比重较大,秸秆丰富,饲料来源充足的缘故,同时也有农区距大城市较近,接近市场的原因。商品乳牛业基地主要在滨洲铁路沿线一带。全区产奶量约占全国的1/4,是中国主要产奶区。养猪业也主要在农区,以中部为最多。

    放牧业以放牧羊、牛、马为主。养羊业主要在西部草原区。

    相对而言,本区畜牧业发展较慢,与饲料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很不相称。今后应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在商品粮基地重点发展养猪业和肉牛业,在西部草原区形成养牛养羊基地。

    ③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东北区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全区林地总面积约4 665×104hm2,其中有林地3 550×104hm2。东北林区森林立地条件好,兴安落叶松、红松等优势树种材质佳,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海拔多在1000m以下,坡度较缓,从地势上看,营林条件较好。除大兴安岭北段属寒温带气候外,其余部分属中温带与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山区年降水量达600mm以上,东部山区更可达1000mm以上,土层较厚,自然肥力较高,造林及迹地更新的条件较好。

    东北林区基本上为国有林区。全国130多个森林工业局有82个分布于本区。长期以来,重采轻育(1949年以来木材上调量占全国的90%以上),采伐量超过生长量,造成森林资源衰退。大片的原始林逐渐被次生林替代。目前,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大径材的株数只占20%左右。另方面,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浪费现象严重,综合利用不足,木材利用率不到原积材的一半。此外,大量林木毁于林火。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烧毁林木蓄积3 960×104m3。许多林业局可采资源濒临枯竭,一些林业局面临着资源与经济双重危机。今后林业的发展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以培育、建设和保护森林为重点,加强木材综合利用,努力把东北林区建设成为青山常在,可永续利用的国家优质用材林基地。

    2.松嫩平原农业基地建设。松嫩平原是东北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面积大(1130×104hm2)占东北区耕地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45hm2,耕地中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约占83%,土壤自然肥力高。中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于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和中、早熟的喜温作物生长。作物以玉米为主,产量占东北区玉米总产量的64%左右,其次为水稻、小麦和大豆,产量分别占东北区水稻、小麦和大豆总产量的23%、25%和32%。松嫩平原也是甜菜、奶类的生产区,产量分别占东北区的64%、58%。可见松嫩平原是东北区的农业重要基地,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

    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120~250m。黄土状物质构成的台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地表略有起伏。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白城间的三角形以内地区,现在仍在沉降中,构成了向心水系。由于排水不畅,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沼泽化。

    平原边缘由于近期隆起,形成一系列台地。东部山前台地,地表微波状起伏,海拔240~300m。台地表面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物质,下部为沙砾层。这里年降水量500×700mm,地带性植被是森林草原,是著名的黑土带,开发历史较久,是重要的商品粮、经济作物产区,具有农业综合发展的条件。但这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部分地区涝害严重。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水与大气污染,以及松花江污染是国土整治的重点。应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对松花江及其支流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水利建设,抗洪排涝。

    松嫩冲积湖积平原,经风力侵蚀与堆积作用,形成了浅岗地与封闭的浅碟形凹平地交错的地表形态。虽有松嫩水系流过,但支流甚少,地表水多汇集于众多的凹平地内,形成碱水泡沼。实际上,它具有内陆型平原性质。湿地、沼泽、湖泡众多,河曲发达是地貌上重要特征。

    松嫩平原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土地生产率不高,土地利用不够合理。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又忽视治理、保护措施,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松嫩平原粮食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春旱频率高,伏旱、秋涝在有些年份亦较严重,低温冷害频繁。水资源虽较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的15%,抗灾能力低,受旱、涝影响,粮食产量波动在20%~30%左右。本区自北向南≥10℃积温大多在2 000~3 200℃之间,气温的年较差大,本区农作物栽培又以对低温较敏感的玉米为主,而且近年将中晚熟品种盲目向北扩展,每遇低温年份,常遭到严重低温冷害而减产。

    低温冷害,一般是指气温在0℃以上,在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个生育期,低于作物所需要的临界温度而造成严重减产。低温冷害年,农作物平均减产约13%~35%。东北的低温冷害,可分延迟型和障碍型两类型,有的年份两种类型兼有,可称混合型。延迟型冷害,主要是生育期气温较低,使作物抽穗期推迟和灌浆缓慢,以至秋霜前不能成熟,粒重降低,空批率大,成熟度低。障碍型冷害,是在作物孕穗、开花期遇到短期连续几天的低温,危害花器官,造成空粒大增,引起减产。研究表明,只有水稻和高粱存在障碍型冷害。而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则是延迟型冷害。冷害年作物减产,除了温度的直接影响外,还因气温低,限制光能资源的利用,间接影响产量。冷害的分布,有从南向北递增的趋势。严重的冷害频率在10%~20%之间。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但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采取积极措施,就会大大减少损失。按各地气温条件合理布局作物及其品种,是战胜冷害的战略性措施。分析近几十年来冷害减产的情况表明,其原因之一是作物品种布局不合理,生育期较长的偏晚熟品种越区种植。应开展作物区划和作物品种区划的研究,做到适地适种,采取增肥改土、选育、推广早熟耐低温的高产品种,适时早种,改革耕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

    松嫩平原在东北区农业开发历史较早,外延开发的潜力已不大:今后主攻方向是深度开发,提高单产。目前粮食单产不够高主要是由于农田投入不足,耕作管理粗放。本区土壤的自然肥力较高,但长期以来只用不养,地力下降。黑土带土壤侵蚀较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低。化肥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家肥施用量更少,不施肥的白茬下种田约占全区耕地的1/3,成为低产的主要原因。东部山前台地,年侵蚀模数约为6 000t/km2,黑土层越来越薄,水土流失对商品粮基地建设影响很大,需要积极预防和治理。

    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今后松嫩平原农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重解决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加强水利建设和建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增强对旱、涝的抗御能力;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避免、减轻低温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种植业和饲养业、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巩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以及肉、奶为主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3.三江平原的开发治理。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冲积而成的低湿平原。三江平原本是海西期形成的凹陷,中生界初有所发展,因而堆积有广而厚的侏罗系地层,其周围有煤田。由于长期下沉,堆积了深厚的第四系洪积冲积和湖积层,是东北地势最低部分。抚远三角洲海拔仅34m,富锦以西地势稍高,海拔在50m以上。三江平原地势坦荡,但微地貌相当复杂。平原之上,有不少孤山残丘,也有大量的碟形、线形洼地。整个平原沼泽和沼泽化湿地占优势,只有周围的孤山丘陵,才出现混交林或次生落叶阔叶林景观。其间还有类似草甸的过渡型景观。如完达山、老爷岭东侧的山前平原,多浅平岗地,沼泽化程度较低,形成了草甸景观。

    三江平原土地总面积10.68×104m2,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经过数十年开发,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生产基地。1949年以来,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40×104hm2扩大到目前的370×104hm2。其中国有农场拥有的耕地占全区的36%。国有农场机械化程度高,机耕、机播、机械收割面积分别达耕地的99.5%、93.4%和87%,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还有110×104hm2宜农荒地、17.5×104hm2宜林荒地,以及6.6×104hm2苇塘和天然水面,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很大。

    三江平原≥10℃积温2 400~2 700℃,年降水量500~600mm,适宜于春小麦、大豆等作物生长。流经本区的河流除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大河流外,还有它们的支流200多条,河网密度大。乎原地下水位埋深多在1~5m之间,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都很丰富。但许多地面低于三大河流河床的高度,加以夏季降水集中,排水不畅,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有的年份秋季洪水不能排出、下渗,冬季在土层中封冻,翌年开春解冻后土壤中水分仍处于饱和状态,一般可延续到5—6月份,然后又进入雨季。这样,秋涝变成“春涝”,春涝又延续为秋涝,造成作物长期低产。因此,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应解决排水出路,同时加固堤防,上游修建水库,按流域统一规划,拦、蓄、排、灌综合考虑,统筹治理。

    多年来三江平原开发中,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耕作粗放。需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提高单产。在作物布局方面,可适应其地势低平,水分充足的一面,在易涝地区发展水稻生产。经试验,三江平原水稻产量较其他作物高,而且米质良好,是优质稻米适宜产区之一。

    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左右。根据三江平原的资源特点,除发展粮、豆作物外,还应提高牧业、林业的比重,走农林牧结合,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路。

    三江平原拥有大面积苇塘,一般每公顷可产20~35kg,一吨芦苇相当于两立方米木材的造纸出浆率,经济价值很高,此外,还可改造沼泽、湖泊,发展养鱼,放养鹅鸭,养殖珍贵皮毛动物。

    沼泽经过排水疏干等一系列措施后,可改造为农田、林地和牧场,但不能忽视沼泽在自然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在合理开发利用沼泽的同时对某些类型的沼泽地要加以保护。

    沼泽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既有沼生和湿生植物,沼泽动物和微生物,又有与其有关的非生命的水、光、热、化学能、无机盐等互相组成的系统。沼泽又是特定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沼泽在自然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沼泽是个巨大的生物贮水库,具有蓄水和调节气候、河川径流的功能。沼泽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系统。如某一环节受阻,能量流中断,就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三江平原一些沼泽地,由于沼泽疏干改造,气候变干,引起沼泽植物退化,珍稀水禽也日趋减少。

    沼泽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泥炭资源,又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应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三、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1.比较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东北区铁路、公路、管道、内河航运、海运、航空等所构成的四通八达的运输网,促进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铁路“瓶颈”地段较多,通过能力差,有些主要区段的运输能力达到饱和程度,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关键。

    在东北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居主要地位,约有70多条,营业里程占全国的28%。纵横交织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东北区的粮、木、煤、铁等都是运量大、运距长的货物,大部分运输任务依赖铁路,运输量的增长速度很快。全区铁路以哈大、滨洲、滨绥、沈山等线为骨干,以沈阳、四平、长春、哈尔滨为枢纽,联系各干支线、形成格状的铁路网。

    哈大线全长944km,南北连贯东北三省,是东北铁路的中枢,连接黑、吉、辽三省的省会和大连港。东北区8个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5个在哈大线上。这条线路运量增长很快,通过能力利用率已达80%以上,特别是四平—沈阳、沈阳—大石桥段已呈饱和状态。滨洲、滨绥线与哈大线呈“T”字型展布,全长1486km,东西两端均与俄罗斯的铁路接轨,是一条重要的国际路线。滨绥线是黑龙江省东部煤炭外运的主要通道,滨洲线是呼伦贝尔盟的扎赍诺尔、大雁、伊敏三大煤矿所产煤炭东运的通道,也是我国经满洲里与俄罗斯贸易的一个通道。现有线路运能已不能适应,需要改建。

    沈山线是京沈线的东段,是联接东北与华北的要道,客货运量都非常大,下行货运量中煤炭约占1/2,极需提高运输能力。京承(德)-锦(州)承线、京通(辽)线,是东北区通往北京等地的第二、第三条路线,对分流沈山线货流,开发东北区西部有重要意义。

    此外,沈丹(东)线是连接朝鲜的主要国际路线。

    东北区铁路网已有相当规模。铁路密度达125km/km2,高于全国57km/km2的水平。但铁路网技术装备落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快铁路的建设和改造,完善运输网:一是改造哈大、滨绥、滨洲线,逐步实现电气化。二是接通东、西两翼的铁路,东部打通丹东一佳木斯的通道,使黑龙江省东部的煤、木材,吉林省东部的矿产、木材、土特产品,直接运往丹东口岸。西部打通伊敏河一锦州的通道,分流滨洲线的运量,使伊敏河的煤直运白城火电基地。三是修建大连经庙岛至烟台的火车轮渡,形成东北区与华东区的直接通道。

    东北区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公路总长已达14×104km,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形成不同层次的辐射公路网。同江到大连、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301)、长春-珲春、丹东-山海关等四条国道干线和其他干线公路构成了东北区公路网的骨干。沈大高速公路早已通车,沈山高速公路即将建成,不久更将延伸至哈尔滨以提高通过能力。

    海上航运和内河航运离不开港口。以大连港为中心,以及营口、丹东、锦州港的海上运输已开展。1995年货物吞吐量约占全国的10%,其中大连港约占本区的4/5。今后一方面要加强大连、营口、丹东老港区的技术改造,另方面要新建大连大窑湾港区、营口新港区、丹东大东港区,以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

    在内河要积极发展黑龙江、松花江、嫩江、辽河的内河航运,充分发挥哈尔滨、佳木斯、依兰、富锦、同江、抚远、吉林、丰满、大安等内河港口的作用。

    发展航空运输,是实行区域开放的重要途径,重点是扩建、完善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个航空港。

    管道运输主要是运输大庆、扶余油田的石油至东北、北京各炼油厂,部分经大连鲇鱼湾港外运。计划修建一条从山西到辽宁西部的输煤管道,以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保证辽宁工业用煤。

    2.邮电通讯业。目前综合通讯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电话普及率低,长途电路不足,农村通讯严重落后,邮电通讯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管理机制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向深度和广度的扩展,邮电通讯业必将迅猛发展。重点是发展长话、市话和邮政枢纽,提高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大枢纽的通信能力,建设大城市间环形光纤通信系统和卫星地面接收站,利用高新技术广泛开展高速传真、图像通信、电子邮件等业务,加快通信自动化建设工作。

    加快城市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经济环境的改善,社会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对外开放与边境贸易发展

     

    1.东北区具有对外开放的优越区位,不仅海岸线蜿蜒,陆地边境线漫长,而且具有一些良好的对外开放口岸,以及与这些口岸相连的交通线。周边有俄罗斯、蒙古、朝鲜,与韩国、日本也相距不远。从世界地缘角度看,我国东北区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日本共同构成“东北亚经济圈”。东北区正处于这一经济圈的中部,为本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对外开放和边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20年来,东北区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近期,国际上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改变了东北区在东北亚的地缘关系。大连、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珲春被宣布为对外开放城市,1988年又批准辽东半岛对外开放,营口、丹东、图们也扩大了对外开放权限,在边境出现了许多边贸小城市。开放程度最大的是开发区和加工出口区。大连金州区的马桥子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口鲅鱼圈出口加工区、沈阳张士工业开发区,吉林省的珲春、集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梅河口经济贸易区、长春“南一南”高技术开发区等都先后建立。利用外资与技术引进,建立出口基地、开发区,开展边境贸易,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渐形成。

    对外开放的软硬环境建设也逐步发展。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重点加强了交通、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本区南部形成了以大连为中心的港口群,在北部形成了满洲里陆上最大口岸。由南北两头向腹地辐射,必将加速本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

    “软环境”的建设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各省制定了系列鼓励外商投资和鼓励出口创汇的优惠政策,培训了一批适应对外开放要求的人才,对外贸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为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提高了东北区综合对外开放能力。

    2.图们江地区开发。图们江部分河段是中、朝、俄三国界河。以图们江口为中心,以900km为半径,可以到达东北亚各国。图们江下游地区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央部位,它是我国从陆路进入日本海的唯一水路通道,也是实现东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互补的重要结合点和经济联系的枢纽。

    图们江地区按其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大金三角”和“小金三角”两地区。前者指中国的延吉、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朝鲜的清津三城市连线所形成的地区,面积约10 000km2;后者指以中国的珲春、俄罗斯的波谢特和朝鲜的罗津三地为顶点所形成的地区,面积约1000km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将“小金三角”定义为图们江经济区,把“大金三角“定义为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图们江开发一般指“小金三角”的经济开发。

    我国图们江地区具有千余年的通航历史,通过图们江地区与日本的交往有1300年的岁月。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将乌苏里江以东40×104km2土地划归俄国,在图们江口设“土”字牌。1886年重新勘界时,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将“土”字牌移向河口15km处,同时约定中国船民可以自由出入图们江口,保留了出海权。1938年日苏间爆发“张鼓峰事件”,日本封锁了图们江口,从此断绝了中国在那里的海上来往。

    近些年,东北亚区域各国关系走向改善,为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提出了各自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圈构想。中、朝、俄均在图们江地区建立了自由经济区,各国均表示按照国际惯例,积极推进该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中、俄、朝、蒙、韩、日等有关国家经过多次国际会议协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将该地区建成为一个国际贸易、金融中心,并成为东北亚的海、陆、空交通枢纽。至于发展什么产业,各方意见不一。俄方认为这里资源丰富,应发展能源工业;中方认为应发展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轻工食品产业为主;朝方认为应发展微电子等高技术产业;芬兰认为这里木材资源丰富,应发展以木材为中心的产业。想法虽不同,但一致认为经济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国际合作开发,共同得益。


  本文标题: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di/1057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di/10575.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