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也像其他任何一门科学一样,有它自己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植物学的历史,也反映了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历史。
植物学的发展,是和生产实践分不开的。早期的人类,在接触和采收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有关植物的知识。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人类从事农牧业生活后,对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它们和外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不断地提高,植物学就在生产活动中,逐步地成长和建立。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是研究植物的最早国家之一。约在两千年前,《诗经》就已经提到了200多种植物。在农、林、园艺方面,公元6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概括了当时农、林、果树和野生植物的利用,提出豆科植物可以肥田,豆谷轮作可以增产,并叙述了接枝技术。其他如郭橐驼的《种树法》、王桢的《农书》等,都是很好的农业植物学。明代徐光启(1562—1633)的《农政全书》(1639),共60卷,总结过去经验,并提到救荒植物,是这方面集大成的著作。其他有关果蔬、花卉等的著作,为数更多,如晋代戴凯之的《竹谱》、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刘蒙的《菊谱》、蔡襄的《荔枝谱》、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清康熙时的《广群芳谱》、陈淏子的《花镜》等,都是有名的专著。在药用植物方面,汉代的《神农本草经》积累了古代相传的药用植物的知识。以后历代都有专论药用植物的“本草”问世,其中以明代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1578)为最著名,他深入民间,以30年的艰苦努力,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著作,全书152卷,自第十二卷至三十五卷全属植物,包括藻、菌、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共1173种,描述较详,内容极为丰富,为世界的学者所推崇,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清代吴其濬(1789—1847)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1848),为我国植物学又一巨著,记载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共1714种,图文并茂,为研究我国植物的重要文献。
国外学者对植物学的发展,也从不同角度作出了重大贡献。16世纪末,意大利西沙尔比诺(Andrea Cesalpino,1519—1603)的《植物》(De plants),以植物的生殖器官作为分类基础,他的见解使植物学和实用的本草区别开来,对以后植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7世纪,英国虎克(Robert Hooke,1635—1703)1665年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材料,推动了以后对植物显微结构的研究。植物细胞学、植物组织学、植物胚胎学和藻类学、细菌学、真菌学、苔藓学等都相继得到发展。18世纪,林奈创立了植物分类系统和双名法,为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定了基础。19世纪,德国施莱登(Matthias Schleiden,1804—1881)和施旺(Theodor Schwann,1810—1882)首次提出了“细胞学说”,认为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细胞。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的《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一书的出版,他的进化论观点,大大地推动了植物学的研究。以后不少学者都从各自的领域相继做出了贡献。
19世纪中叶,李善兰(1811—1882)与外人合作编译《植物学》一书,该书是根据英国林德勒(J.Lindley,1799—1865)的《植物学纲要》(Elements of Botany)中的重要篇章编译而成,共八卷,为我国第一部植物学的译本。该书的出版,传播了近代植物学在实验观察基础上所建立的基本理论,对发展我国近代植物科学起了积极作用。该书所择细胞、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等名词,至今沿用。“植物学”这一名词,以后也为日本科学界所采用。在植物学上,我国古代学者的辉煌成就,值得我们自豪。宋代刘蒙在《菊谱》(1104年)中已经指出:“花之形色易变”、“岁取其变以为新”。这种以变异为材料,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形成新的生物类型的思想,和达尔文的理论十分一致。
五四运动(1919)以后,我国开始有了植物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大学也开设了植物学方面的课程,我国学者才开始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近代植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在艰苦的条件下,兢兢业业,以毕生的精力,为我国植物学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制定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其中也包括了植物学。从此,植物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环境保护、农林生产、病害防治、引种驯化、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发展藻类养殖、增加工业原料和副食品生产等方面,植物科学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外,还大力开展了许多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例如,对植物区系作了系统的调查,对辽阔的祖国进行了综合性的资源调查,包括青藏高原植物的考察、《中国植物志》、《中国植被》、《新生代植物化石》等专著,以及各地地方植物志和药用植物志等的编写和出版,植物学各学科的学报和科普性期刊的发行,都为我国植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准备了条件。此外,植物细胞学、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等的研究工作也都取得一定成绩。解放以来,植物学的教学和科普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的植物学教师以及植物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为传播植物学知识和培养植物学人才,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所有这些,都为我国植物学的进一步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由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渗透,促使植物学各分科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并形成了不少的边缘科学,尤其是生物化学方面的迅速发展,对包括植物学各分科在内的生物科学,影响特别显著。如对遗传物质 DNA的深入研究,使定向改变生物的特性,已有可能。
目前植物学及其分科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由于许多新技术如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技术、激光技术、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在植物学上的应用,使许多老的学科,如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等,有了新的面貌,并从定性的范畴逐渐进入定量的范畴。一些新的植物学的研究不断地在发展前进。第14届国际植物学会所显示的发展,也值得借鉴和学习。植物学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四)植物学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植物在国民经济上的重要性是尽人皆知的。人类的衣、食、住、行、药物及工业原料,很大部分来源于植物。棉、亚麻、苎麻等都是衣着主要的原料;粮、莱、果、油、糖、茶、咖啡等食品和饮料,都是由植物提供的;肉食、毛皮、羊毛、蚕丝等看来是由动物提供的,但是动物依赖植物生活,所以也是间接来自植物;住和行方面,木材和竹材对房屋、家具、桥梁、枕木等提供了大量材料;在药物和工业原料方面,也都离不开植物,例如薄荷、奎宁、人参、当归、甘草、天麻等都是著名的药材;其他如造纸、纺织、橡胶、涂料、油脂、淀粉、染料、制糖、烟草、酿造等工业,也都要以植物为原料。
植物是生物,它的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不按照规律栽培、管理,就不能获得作物的优质高产。要了解这些规律,就必须进行植物的形态结构、类群归属、生理特性、化学特征、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而这些工作就都属于植物学的范畴。植物学正是一门不断地系统总结过去植物生产、利用的经验和长期观察实验的研究结果,最后才概括成为理论的科学。人类只有以植物学为武器,才能更好地利用、控制和改造植物,使它能为人类的生活和建设服务。今天,世界上的六大社会问题:粮食、资源、能源、环保、生态平衡和人口等,无一不和植物学有关。在我国的四化建设中,自然环境的保护、抗污植物和监测植物的选择、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利用、野生植物种质的保存、珍稀植物和濒危植物的保护、农业区划的制定、合理耕作栽培制度的建立、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新品种的培育、外来和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农业上生物防治和抗菌素应用的研究、杂草的防治、有毒植物的识别及旅游事业的发展、都市绿化面积的扩充等,都需要借助植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来解决。至于调整作物结构、培育高蛋白质含量的谷类作物、开发新的粮食作物和食物资源、利用植物生长激素提高作物产量,应用遗传工程培育作物新品种等,因涉及面广,更需要一支强大的植物学工作者的队伍来进行各项工作。如何使我国的大好河山,出现万里山峦青翠、江河碧水长流、花果满山、田园芬芳、鸟鸣兽驰、人寿年丰,在繁荣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进道路上,植物学是大有可为的。
(五)植物学的学习方法
植物界的形形色色、纷纭杂陈的现象,有着它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这些现象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各种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只有掌握全面,抓住本质,才能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较正确的认识。因此,学习植物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
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整体。学习自然界中的植物时,只有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在空间上,以对立统一的规律来看待植物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在时间上,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植物的过去与现在。恩格斯曾经指出:“因为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发生的东西。事物是互相作用着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形下,正是忘记了这种多方面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阻碍我们的自然科学家去看清最简单的事物”(《自然辩证法》157页,人民出版社,1971)。认识过程有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感性是理性的源泉,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非要通过抽象的概括,方能真正地理解。所以,学习植物学,必须联系实际,即多方面接触自然实际和生产实践,丰富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整理和概括,提高到理性阶段,才能提高对植物有关的本质问题的认识。
除了上述的指导性学习方法外,植物学也和其他生物学的学科一样,还有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即观察、比较和实验,通过这些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植物界,揭露许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是学习植物学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系统地加以描述和记录下来。观察需熟练地应用一些设备和技术,描述需正确地运用植物学术语,并重视定量的记载,这些就为今后的深入学习积累有用的第一手资料。
比较也是学习植物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不同植物的整体或部分作系统地比较,才能鉴别它们的异同,从而能更深入地分析和识别,并得出一般的规律。植物学中各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各分类单位的概括,就是由比较而获得的。
实验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植物的生活现象、生长发育、形态结构的观测,由于实验条件可随不同的要求而变更,因此,它比一般的观测更能揭示植物生活、生长发育以及形态结构等的变化和形式的本质。
观察、比较和实验等方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彼此结合。
学习原是一个艰苦的劳动,学习植物学也不例外。对初学植物学的大学生一定要在认真听课、钻研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包括有关植物学的期刊)的同时,实事求是地、细致地进行实验工作,有效地进行自学,才能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本文标题:植物学绪论(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iwuxue/5944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iwuxue/5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