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

时间:2010-12-17 12:43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是构建两类课程 , 坚持四个结合 ; 既重共同基础 , 又打分流基础。

  新计划的又一个特点是构建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 , 由单一的学科课程改为 “ 学科加活动 , 必修加选修 ” 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 , 具体说是坚持了四个方面的结合 : 在课程类型上坚持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 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 ; 在课程形态上坚持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 在选修课程中坚持限定选修与任意选修相结合 , 活动类课程也注意指定课程 ( 校班会、体育锻炼等 ) 与自选课程 ( 科技、艺体、学术等 ) 相结合 ; 在课程范畴上注意了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 ; 在课程内容上坚持了学术与技术课程相结合。四个方面的结合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层次性、灵活性相结合的要求 , 既注意了共同基础的要求 , 又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分流问题 , 为培养多层次、多规格、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新计划对课程类型、科目设置和修习方式、课时总量等进行了通盘安排。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好文化科学知识 , 掌握基本技能 , 又可以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修习方式上采用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修习方式上采用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 即以必修课为基础 , 使全体学生具备高中程度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 , 又以限选课和任选课 , 为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条件 , 有利于因材施教 , 既能打好共同基础 , 又能打好分流基础。与此相应 , 在学科类课程必修课加限选课所占课时基本持平的情况下 (1990 年的 “ 调整意见 ” 为 2862 课时 , 新计划为 2880 课时 ), 必修课时减少 , 限定选修课加强 (“ 调整意见 ” 最多为 384 课时 , 占 13.42%, 新计划为 390-599 课时 , 占 12.2%—18.74%), 更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爱好、志向和毕业后的去向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此外 , 新计划与现行的课程计划比较 , 还有以下几点变化 :

  第一 , 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强。思想政治课原先每周上课 6 天时 , 三年必修课共 184 课时 ; 现在每周 5 天上课 , 必修课安排 192 课时 ; 还安排了每学年不少于 17 课时的时事政策教育。此外还有社会实践和校班会等。

  第二 , 设置了 2 个周课时的艺术课程 ; 第三 , 劳动技术必修学科 , 与调整意见的可分散或集中安排不同 , 实行分散安排 122 课时 , 集中安排 2 周 ,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利用分散安排的时间学习比较系统的技术或技能 , 又可用集中安排的时间参加生产劳动 , 进行实践实习。

2.2 根据新计划要求 , 各科新大纲和教材重视多样性、层次性和灵活性

  一是着眼于进一步打好共同基础。

  二是区分层次 , 增加弹性 , 重视多样性和灵活性 , 为分流打好不同的基础 ; 三是各学科都注意渗透了技术和职业教育因素 , 理化生的实验操作要求大大加强 ; 四是注意学科自身的纵向联系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 发挥高中课程的整体优化效应。在教学内容方面 , 注意吐故纳新 , 删繁就简 , 把握基础性 , 体现先进性 , 加强了实用性 , 重视了衔接性。根据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教学要求 , 人教社编写了分层次的教材体系。新教材坚持 “ 两全 ”, 重视 “ 双基 ”, 融入了现代科学知识 ;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 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教材图文并茂 , 印刷精美 , 生动活泼 , 富有可读性、启发性、趣味性 , 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三是设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类课程 , 实行三级管理 , 以适应多种模式需要 , 办出学校特色。新计划由国家统一课程改为中央、地方、学校三个层次 , 实行三级管理 ; 由统一要求改为适应不同条件和办学模式的需要。新计划兼顾高中的双重任务的统一要求和不同办学模式学校的具体需要 , 为各种办学模式提供了可以选择的不同课程安排 : 既有统一的要求 , 规定了普通高中课程的门类、开设方式和各学科的总授课时数等 ; 又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弹性 , 地方和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 对课程进行弹性处理 , 主要是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 即任意选修课程和活动类课程进行具体安排 , 以便学校在实现国家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办出各自的特色。

  教学计划具有更强的普遍适应性 , 有利于促进办学模式改革。

  过去的教学计划都是由国家颁发 , 省里转发 , 学校照办。这样很难从实际出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情况。新计划规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对于课程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 实行三级管理。地方和学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 充分发挥了办学以及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 为高中教育教学增添了活力 , 改变了 “ 千校一面 , 万人一书 ” 的状况。通过两年的试教 , 我们深深认识到 , 面对世纪之交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 是培养多层次、多规格、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 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3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 ( 试验 ) 的缺憾
随着时代的发展 , 社会需求变化 , 新计划的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 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诸如 :
——培养目标中对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不够突出 , 缺少培养实践能力、信息能力、技术设计能力等要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 , 语、数、外等工具课程要求不一致 ; 理科课程仍偏多、偏难、偏深 ; 面临信息社会 , 信息科学未进入课程体系 , 计算机课程似可有可无 ; 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缺少课程支持 , 难以落实 ; 综合性课程没有明确的措施和要求 ; 课程的时代性体现仍然不足。
——课程及其管理的规定过于统一 , 留给地方的自主权非常有限 ; 学校课程 ( 包括活动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 课时较少 , 如任意选修课程高一每周只有 2 课时 , 弹性不足 , 要求也不明确 ; 活动课程除了规定的校班会和体育锻炼之外 , 每周只有 1 个课时 , 育人功能太弱 ; 周课时累计和周活动总量一致要求 , 不符合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师资状况学校的实际 ; 高二分流有些偏早 , 不利于学生打好共同基础 , 正确确定发展方向。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 特别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缺乏保障体系 , 由于缺少统一的具体的要求 , 难免造成随意性或形式化 ; 会考和高考制度的配套改革需要进一步研究。

4 面向21世纪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的建议与构想
我们将在修改新计划的基础上 , 提出面向 21 世纪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构想和建议。具体意见如下:

( 一 ) 培养目标应加强培养学生 “ 创新精神 ” 和 “ 实践能力 ” 的要求。同时要重视学生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科学民主和法制意识 , 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业意识、环境意识的培养 ; 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心理素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公民意识 ,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 二 ) 普通高中的性质是分流式基础教育 , 应继续坚持 “ 两个侧重 ”, 完成 “ 双重任务 ” 。有意见认为高中分科会造成 “ 偏科 ”, 不符合高校 “ 宽口径 , 厚基础 ” 的人才的需要 , 提出取消文理分科。事实上 ,“ 分科不等于偏科 ”, 不分科不利于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挥。笔者认为应当坚持文理分科。不过新计划所规定的就业预备教育 , 升学预备教育及其文理分科的时间过早 ,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 “ 一二分段 ” 还是 “ 二一分段 ” 有一些争论。我们的意见是可在高二第二学期先进行文理分科 , 到高三再分为侧重文、理科和就业预备教育三类 , 或实行 “ 二一分段 , 高三分科 ”; 计划也可避免对分科做出硬性规定 , 由学校自主确定是否分科或何时分科。

( 三 ) 在课程设置方面 , 语文、数学、外语 3 门核心课程不再区别要求 , 在课时安排上 , 从高一到高三一律为每周 4 课时。信息科学进入课程体系 , 计算机列为必修课,并进一步削枝强干 , 进行 “ 减肥 ”, 调适大纲和教材。

 
( 四 ) 关于综合课程。根据要适应社会问题综合化、学生认识综合化和知识体系综合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 应逐步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与探索性 , 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先在高三第二学期结合学校课程的开设试行设置综合课程 , 条件成熟时再行扩展 , 从而逐步解决科目、课程设置过多 , 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问题。
  本文标题: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ansuo/2203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ansuo/2203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