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雨深-面积-历时曲线曲线绘制方法是,对一场降水,分别选取不同历时(例如,1日,2日,…)的等雨量线,以雨深、面积为参数作出平均雨深-面积曲线并综合点绘于同一图上,其一般规律是,面积一定时,历时越长,平均雨深越大;历时一定时,则面积越大,平均雨深越小。
二、面降水的计算
通常,雨量站所观测的降水记录,只代表该地小范围的降水情况,称点降水量。实际工作中常需要大面积以至全区域的降水量值,即面降水量值。面降水量的计算的常用方法有三。另有美国气象局系统采用的客观运行法。现将其分别介绍于下。
1)算术平均法。此法是以所研究的区域内各雨量站同时期的降水量相加,再除以站数(n)后得出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平均降水量(P),即:
此法简单易行,适合于区域内地形起伏不大,雨量站网稠密且分布较均匀的地区。
2)垂直平分法。此法又称太森多边形法。方法原理是在图上将相邻雨量站用直线连结而成若干个三角形,而后对各连线作垂直平分线,连接这些垂线的交点,得若干个多边形,各个多边形内各有一个雨量站,即以该多边形面积(fi)作为该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则区域平均降水量可按面积加权法求得:
式中,f1,f2,…,fn为各多边形面积。
此法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雨量站分布不均匀的地区。其缺点是把各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中都视作固定不变,这与实际降水情况不符。
3)等雨量线法。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形变化显著而有足够数量雨量站的地区。其具体方法是先绘制出等雨量线,再用求积仪或其它方法量得各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面积fi,乘以两等雨量线间的平均雨深Pi,得出该面积上的降水量,而后将各部分面积上降水总量相加,再除以全面积即得出区域平均降水量P,即
式中,n为等雨量线间面积块数;F为区域面积。
等雨量线法考虑了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理论上较充分,计算精确度较高,并有利于分析流域产流、汇流过程。缺点是对雨量站的数量和代表性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4)客观运行法。此法为美国气象局系统广泛采用,方法简便。先将区域(或流域)分成若干网格,得出很多格点(交点),而后用邻近各雨量站的雨量资料确定各格点雨量,再求出各格点雨量的算术平均值,即为流域的平均降雨量。
各格点雨量的推求以格点周围各雨量站到该点距离平方的倒数为权重,用各站权重系数乘各站的同期降雨量,取其总和即得。可见,雨量站到格点的距离越近,其权重越大。若距离为d,则权重为W=1/d2,若以雨量站到某格点横坐标差为Δx,纵坐标差为Δy,则d2=Δx2 Δy2,计算格点雨量的公式:
式中Pj为第j个格点雨量;nj为参加第j个格点的雨量计算的雨量站站数;Pi为参加j点计算的各雨量站的降雨量;
本文标题:降水(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uiwen/1008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uiwen/10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