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区北新桥的北面,是北京最大、最完整的著名喇嘛寺庙,占地面积约66000平方米,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雍和宫的建筑宏伟壮丽、全碧辉煌。寺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精美的佛像、壁画、经书、法器、法物等文物,有不少还是稀世瑰宝。《天咫偶闻》中记载:“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梅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漩题,都传妙手。“就是对雍和宫的称赞。
雍和宫最初名为“允贝罗府”,是清代康熙皇帝为他的第四子J散慎建造的一座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09)撒镇晋爵为雍亲主以后,改称雍亲土府。康熙死,撒镇继承帝位,按清代规制,皇帝登基前的住处或出生地,都是龙潜禁地,除改为寺庙之外,不准作为他用。因此,雍正皇帝即位以后把他原来的土府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留作行宫。后来行宫失火焚毁。到雍正三年(1725)将上院改为雍和宫。雍正皇帝死后,曾停灵于雍和宫内,将宫殿的绿瓦换成黄瓦。黄亮朱墙,甚为壮观,这在其他寺庙建筑中是不多见的。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正式改为喇嘛庙。这对清政府利用喇嘛教笼络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上层首领有着重要作用。
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疏朗开阔,后半部分对称密集。它主要是由三座结构精致的琉璃牌坊和处在一条从南至北的中轴线上的天土殿、雍和宫(正殿)、永佑殿、FA轮殿、万福阁五进大殿,以及各大殿左右的东西配殿所组成。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由于它是从潜龙邸改为嗽嘛庙的,在建筑格局上,一方面保留了土府的形制,另一方面在扩建后增添了寺庙的特色,于是使它具有与一般庙宇不同的行官气势。
进宫门过牌坊,庭院开阔,有辈道直达昭泰门,两侧松柏葱郁,环境宁静幽深。入天土殿,殿内正面供奉弥勒佛,迎人嘻笑,两旁塑有四大天土像。弥勒佛背后有手持金钢柞的韦驮像。韦驮是释迎牟尼的弟子,因护卫佛骨有功,升为护救三十二将之首,所以也把他供奉在这里。在天土殿与雍和宫大殿之间,有一高约4米的青铜大鼎,铸于乾隆十二年(1747),制造工艺精湛。鼎上刻有二龙戏珠;底座刻有图纹优美的三狮戏球。清朝的皇帝每次到雍和宫来进香礼佛时,都要用这个光可鉴人的大铜鼎。离大铜鼎不远存一座四角重檐的御碑亭,亭内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立的汉、满、蒙、藏四体文碑。碑文是乾隆78岁时所撰写,内容为解说嗽嘛教义和嗽嘛制度。御碑亭后有一座高1。 5米的极为珍贵的铜铸须弥山,又称苏弥楼,修弥楼。根据佛教的传说,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最下是风轮,往上是水轮,再上是地轮。其中心为须弥山,周围有九山八海,山顶有一座小坛城,为帝释居住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天宫。须弥山下有汉白玉石座,四周雕刻精致。顶部下方的星座位置大体与现今天文学的研究成果相符。这座佛教的宇宙模型原为明代万历年问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施贡奉。
绕过御碑亭便是正殿雍和宫。殿内正面供奉释迎牟尼佛像,左右为迎叶、阿难像,均手持锡杖,形态都十分生动逼真。俩旁墙上绘有十八罗汉壁画。殿内东北角的立佛是观世音菩萨,身后镜框内的画像是白度母。殿内西北角的立像是弥勒佛,身后还有长寿佛。
往前进入永佑殿、殿内正面供奉的是无量寿佛。在他的右边是药师佛,左边是狮吼佛。狮吼佛即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化身,为超度众生之佛。殿内西墙上悬桂着乾隆年间补绣的绿度母像,东墙悬挂着白度母像。殿内西北墙上挂着释迎牟尼画像。
永佑殿后面的FA轮殿内,正面供奉释迎牟尼铜像。在这尊铜像后,供奉的是宗喀巴的铜像。宗喀巴是喇嘛教的改革者,原籍青海涅中,生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圆寂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这尊铜像高约6米,面露笑容,端坐在蓬台上,右肩有荷花插着宝剑,左肩有荷花承托着经书。在铜像后面还有五尊他的化身像。像后有用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罗汉山,高5米,长3米。山上群峰屹立,怪石嶙峋,并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成高10厘米的手持不同法器、姿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像分布其间,构成一幅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异常生动的画面。殿两侧墙上还绘有以释迎牟尼佛传故事为内容的大型壁画。殿顶上建有五座小阁,阁上各饰小型喇嘛塔。这些小塔都具有鲜明的喇嘛教艺术风格。殿内还保存有大量贵重的藏文经典,其中金字藏文《大白伞盖仪轨经》和《药师经》,均为乾隆皇帝亲笔所书。在FA轮殿内还有一个金丝楠木盆,外表贴金,遍刻波涛,水势起伏,水中有鲤鱼四条,内中一条头如龙,浮出水面,形状奇特,所以此盆又名为“鱼龙变化盆”,还称“洗三盆”,为乾隆皇帝初生三口洗身之物。后来喇嘛将盆供于殿内,作为“聚宝盆”,盆内放置五谷和钱币,以示吉祥。
本文标题:雍和宫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si/454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si/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