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河沿岸的藏族人民,每逢藏历七月六日到十二日,无论男女老幼都纷纷到水渠、河溪内洗刷衣服、鞋袜、沐浴身体。过一个“沐浴节”,藏语叫作“嘎玛日吉”,已有800多年历史。传说这几天内,正逢山鼠星(弃山星)照耀西藏。此星所照之处,清洁卫生,健身抗病,而且初秋之水有八大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有种种好处。所以藏族人趁此机会纷纷下河沐浴。他们还带来青稞酒、酥油茶、糌粑等食品,同时进行会餐、歌舞、游泳、洗衣和晾衣等活动,在哗哗水声中痛快地度过这令人心旷神怡的节日。
居住在我国东北的朝鲜族,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要过的“流头节”因当天要在东流水头沐浴宴乐而得名。每逢节日,人们除沐浴外,还要制作用蜜水浇在粉团上谓之“水团”的食品,在一起举行“流头宴”。并唱歌跳舞,欢度节日。
甘肃夏河一带,在农历六月中下旬,正是百花盛开、奶香肉肥之际,是一个最宜人的季节。这里的藏族在此美好的日子里要过传统的“香浪节”,类似汉族的春游,踏青。
在瑶族中,有“六月初六”的节日,被称作“过半年”。据说古代瑶人由于忙于农耕狩猎,忘了祭神,玉帝就派两个瘟神下界惩罚瑶人,要过了年才可返回。瘟神到瑶山散布疟疾等病。有一天,两个瘟神在树下谈话,说下凡后忘了日月,不知何时过年。被瑶族老人听见后回瑶村商量,决定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家家杀牲做菜,敲锣放炮,四处撒上石灰当作下雪,孩子们到处欢喊“过年了”。骗得瘟神提前返回天上,使瑶家人得到安康。这一年,因田地里撒石灰,庄稼长得很好,所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就要举行“过半年”的节日,往田里撒石灰,祈求农作物丰收,保人畜兴旺。
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京族,过去主要从事近海捕捞,以渔业、晒盐等为生。在他们的村寨中建有哈亭,供奉传说中曾鼓动群众反抗压迫的歌仙和“镇海大王”以及各姓祖先的神位。每年定期在这里过传统的“哈节”,又作“唱哈节”。“哈”在京语中为“歌”的意思。其内容主要是唱歌祭神,其日期不一,在巫头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而红坎村则在新年过后不久的正月十五日。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就要将哈亭装饰一新,准备好食物。届时,举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等活动。包括求神保佑渔业丰收,祭祀祖先以及听“哈妹”唱歌等内容。哈亭正堂两旁筑有台阶,过去由成年男子依年龄长幼,辈份大小及捐钱多少分高、中、低和白丁、伕力五个不同等级。按等级高低在台阶上下就座,一边欢宴,一边听哈妹唱,而妇女不能入席。现在已有变化,不再有等级的划分。唱哈由一位“哈哥”操三弦琴伴奏,两个“哈妹”,一个手持两块小竹片敲击演唱,另一个坐在旁边击打竹梆作为伴奏。二人转流替换演唱。内容有民间故事《邓平、杨成结义的传说》、白居易《琵琶行》等等。现在已扬弃其迷信的成分,保留了文娱的内容,成为我国京族一年之中最大的传统节日。
云南大理等地的白族在农历九月初九,也要过一个重阳节。凡是家庭比较富裕,三代没有分家,人口众多的家庭,在这一天都要杀一只肥羊,全家共食炖全羊汤。即使生活清贫一点的人家,也要设法吃羊头、www.dljs.net羊蹄。除此以外,正如民谚所说:“九月九,栗子、核桃和烧酒。”说明这是三样不可缺少的食物。住在鹤庆县坝的白族在这一天还要带果品去登临螺峰山。因为在山顶上有一块方圆百丈的巨石,叫作阴晴石,据说可以验天气阴晴。人们先在石下歌舞,赞颂石之灵验,当黄昏归程之际,往往凿下一小块带回家中,以验天气阴晴。
本文标题:多彩的习俗节日(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eri/464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eri/4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