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黄土高原志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黄土高原志 >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质构造(6)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质构造(6)

时间:2013-03-02 23:04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泾川组(K1j)
   该组仅见于陕西黄土高原区西南侧的千阳、陇县一带。为灰、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中夹蓝灰、灰绿、灰白色细砾岩、含砾粗砂岩、细砂岩及灰色薄板状至厚层泥灰岩,中上部泥质岩中含较多的灰质结核,为湖相沉积,厚178米。
   (三)新生界(K2)
   1.第三系(R)
   (1)下第三第系(E)
   陕西黄土高原区的下第三系,仅有渐新统—清水营组(E3q),缺失古新统和始新统,与下伏中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清水营组(E3q)
   仅零星出露于定边县。岩性为浅红色砂岩、砾状砂岩,夹棕红、灰色粘土及透镜状石膏层及薄层泥灰岩,含介形及腹足化石。
   (2)上第三系(N)
   区内缺失中新统,仅有上新统—三趾马红土((N2s),与下第三系呈假整合接触。
   三趾马红土(N2S)
   零星出露在陕北沟谷两岸及分水岭处,榆林以西,长城以北很少见及。岩性为深红、紫红、棕红色之粘土或砂质粘土,富含不规则的灰质结核。有时结核成层,底部有砾石层。厚19~70米。
   2.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相当发育,厚层黄土分布很广,在洛川原区形成厚约130米的典型黄土地层剖面。第四系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目前,一般将第四系由下向上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1)下更新统—三门组(Q1S)
   零星出露在榆林、洛川、彬县等地。一般分布在河谷,与一级、二级阶地高度相当的地方。本组横向变化较大,一般在原区为石质黄土层,这是一套胶结较硬的浅红黄色黄土状重亚粘土,被称做“午城黄土”;在榆林一带之河谷发育河流冲积而成的砾石层、砂层和含砾砂层;在吴旗县城以南的宁寨川、三道川、洛河等地,有一套湖沼相沉积,厚5~20米。岩性为浅黄绿色粘土,局部呈浅灰绿及浅红色,夹薄层灰白色泥岩,这些河流湖沼相沉积为三门组。由于午城黄土与三门组为同期异相,故一般将下更新统统称为三门组。
   在淳化到彬县一带之泾河流域,下更新统出现冰碛层,岩性为棕红、棕黄色亚粘土、粘土与砂、砾石互层。砾石有擦痕及黑斑。厚82米。
   (2)中更新统—离石组(Q2e)
   分布在榆林县鱼河堡、靖边、定边一线以南地区,各沟谷或分水岭大量出露。岩性为浅灰黄、淡红灰色黄土,夹不等厚的红褐色古土壤层,底部为亚砂土或砂层,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本组从西北向东南,岩石粒度相对变细,粘土质含量增加,古土壤层数减少,厚度亦渐薄。在靖边狄青原厚103米,彬县大佛寺土沟48米左右。与下伏三门组呈假整合接触。
   (3)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S)和马兰组(Q3m)
   萨拉乌苏组和马兰组可能属于同期异相。
   萨拉乌苏组(Q3S)
   分布于陕北榆林县鱼河堡以西,鱼河堡、靖边、定边一线以北之沟谷中,岩性为土黄、灰褐色细粉砂土,亚砂土的河湖相堆积。各处厚度不一,一般30米左右,大体东从向西,从北向南增厚,最厚143米。在横山县石马坬剖面发现河套人化石及哺乳动物化石。
   马兰组(Q3m)
   分布于榆林县鱼河堡以东,鱼河堡、靖边、定边以南广大地区。为浅灰黄色黄土的风尘堆积物,厚度5~30米。
   (4)全新统(Q4)
   全新统分布广泛,在榆林县鱼河堡以西,无定河、芦河以北为现代风成堆积和现代河流冲积、洪积物。其南广大陕北地区为黑垆土和现代耕作层。在较大的河沟中,还有河漫滩的土状沉积及其下河床相砂卵石层。它们一般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本文标题: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质构造(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gtu/4522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gtu/4522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质构造(6)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质构造(6)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