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组与下伏富县组之间呈假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中统由下向上分两个组,即直罗组(J2z)和安定组(J2a)。
直罗组(J2Z)
该组主要分布在神木七概沟、横山、富县直罗镇、旬邑一带。岩性可分为两个旋回:下旋回的下部为黄绿色块状中一粗粒长石砂岩,区域上较稳定,习称“七里镇砂岩”。底部往往含砾石,冲刷现象明显,含硅化木;上部为黄绿、灰绿、蓝灰色及少量暗紫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细一粉砂岩互层。上旋回的下部为黄绿、黄灰色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习称“高桥砂岩”,底部有冲刷现象,含泥砾、硅化木。横向不稳定,上部为黄绿、灰绿、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细砂岩夹泥质砂岩互层。该组在延安西杏子河局部夹石膏层。在黄陵以南、以西地区,其上部的泥质岩全变为紫红色,砂质岩变为灰白色,且岩性变粗,砾状砂岩、含砾砂岩增多。该组厚度为82~141米。与下伏延安组呈假整合接触。
安定组(T2a)
分布在榆林县刀兔、横山、安塞县砖窑湾、富县黑水寺一带,呈北北东—南南西的带状出露。无定河最厚为128米,往北、往南均变薄。黄陵沮水以南地区缺失。主要为炎热干旱条件下的内陆湖泊沉积。岩性变化较大,北部粗,南部细,在延安、延长、延川一带最细。在无定河以北为紫红、暗紫、紫色砂岩,夹灰绿色砂岩、棕黄、浅灰绿、紫红色泥岩、泥质砂岩,夹一薄层土黄色泥灰岩,砂岩中普遍含灰质团块。在无定河以南,下部为灰黑色页岩、油页岩,夹粉砂质页岩及粉砂岩;中部为以紫色为主的砂岩和灰质泥岩互层;上部为紫色薄一中层泥灰岩夹灰黄色灰质泥岩及砂岩。含方鳞鱼碎片、腹足、介形类及植物化石碎片。
3.白垩系(K)
白垩系仅有下统—志丹群(K1zh)
志丹群丰要分布在榆林、延安、宜君以西;宜君、彬县,从下往上分为六个组:宜君组、洛河组、环河组、华池组、罗汉洞组、泾川组。
宜君组(K1y)
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主要为沉积相或河流相的砾岩,向陕甘宁盆地内部成楔状体迅速变薄、尖灭或相变为砾状砂岩,未发现化石。从东北往西南变厚,0~65米。与下伏侏罗系呈假整合接触。
洛河组(K.)
分布在神木、榆林、靖边、志丹、黄陵、宜君、旬邑、彬县的广大面积内,为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大约在黄陵沮水以南一带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从西南往东北变厚,130~348米。含介形类、鱼类化石。本组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
环河、华池组(K1hn+h)
环河组和华池组为两个组,由于它们之间的分界各地划分不一。故合称环河、华池组。这两组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吴旗、宜君、彬县、长武等县的广大面积内。下部为以紫红色为主的块状中至细砂岩夹泥岩;中部为以紫红色为主的块状细砂岩与灰紫、灰绿、蓝灰暗紫红色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中夹凝灰岩;上部为杂色页岩、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泥灰岩及凝灰质砂岩。岩性从西南往东北变细,厚度增大,厚329~538米。含鱼、介形及叶肢介化石。
罗汉洞组(K1h)
主要分布在旬邑、黄陵与甘肃正宁交界的子午岭最高处及陕西与甘肃、宁夏交界的元城川、北洛河的上游及定边的姬原等地。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下部为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中部为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厚106~233米。
本文标题: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质构造(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gtu/4522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gtu/4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