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高中地理(95版)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高中地理(95版) > 生物资源及其利用保护-6.3(4)

生物资源及其利用保护-6.3(4)

时间:2010-06-21 18:54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  海洋、湖泊、水库、河流、塘坝等各种水域,到处都有生物生存。地球上的几十万种水生动植物,不仅是巨大的物种宝库,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食物、原料和其他产品。

我国海域辽阔,河湖众多,水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据统计,我国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浅海渔场约占世界的1/4,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淡水鱼类有600多种。

白鳍豚、扬子鳄、文昌鱼等都是我国珍贵、稀有的水生动物。

目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对水生动物的滥捕滥猎,使水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南极附近海域的许多鲸类已经濒临灭绝。我国近海的水产业也因过度捕捞、缺乏规划管理以及海洋环境污染加剧而出现衰退的现象。保护水生动植物资源,也已成为人类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建立自然保护区  针对当前地球上各种生物资源正在不断遭到破坏,加速了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状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化和各种生态系统,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正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建立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自然保护区纳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大多数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10%以上。

到1994年底,我国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有763个。其中属于国家级的有90个,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广东鼎湖山、贵州梵净山、福建武夷山、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湖北神农架、新疆博格达峰、江苏盐城、云南西双版纳10个自然保护区,还参加了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8%,形成了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3大系列和9种类型(森林、草原和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带、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地貌、古生物遗迹)。

根据国家规划,到2000年,全国将初步建成类型齐全,不同级别,布局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自然保护区的总数将达到1000处,加上森林公园,总面积达100万平方千米左右,占国土总面积的10%。这个全国性自然保护区网的形成,将能更好地保护我国的多样性生物和生态环境。

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处的白头山附近地区,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有四个垂直结构明显的自然景观带,有植物1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300余种,珍稀动植物有红松、长白落叶松、东北虎、梅花鹿、紫貂等。

2.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3.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季雨林。

4.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主要保护灰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5.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建阳、崇安、光泽县境,是以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区。

6.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锡林浩特市境内,是我国第一个草原自然保护区。

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部神农架林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8.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中部,天山东段,由天池自然保护区和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两部分组成,保护对象包括濒危动物、荒漠、森林、草原、天池风景区及荒漠绿洲。

9.盐城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境内黄海沿岸,为以丹顶鹤为主的珍禽自然保护区。

10.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全境,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和多种珍稀动植物的综合自然保护区。

 

问题和练习

 

1.简要说明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有哪些作用。

2.结合“我国与部分国家森林覆盖率的比较表”,分析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说明保护森林和绿化祖国的重大意义。

3.根据下列表格中的数字,绘制直线式统计图,然后比较说明这几个国家的草场载畜量。

4.学校所在地附近有哪些主要野生动植物及水产资源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生物资源?


  本文标题:生物资源及其利用保护-6.3(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gaozhong/1362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gaozhong/1362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生物资源及其利用保护-6.3(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生物资源及其利用保护-6.3(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