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学科技活动的设课目的,既然是为着师范生掌握地学科技活动的理论和方法,胜任中学地学科技活动的辅导任务,那么在中学生中开展科技活动,特别是开展地学科技活动目的和意义何在,它们在中学教育中又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一、地学科技活动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为了普及地学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地学科技活动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我国从50年代起就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地学科技活动。儿十年来,这些大都是以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出现的。进入80年代以后,包括地学内容在内的各项科技活动在中学生中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不但许多活动越出了学科的局限,而且人们对科技活动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七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部委级重点科研项目——课外活动与新教学体制的探索和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研究,广泛地调查和论证了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世界观,在形成科学素质,发展特长,培养高质量的科技后备人才方面的独特功能。为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精神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教育不但要深化课堂改革,而且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努力建设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新体制。大力推进各种形式和内容的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正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从教学体制改革的高度确立课外科技活动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发展,即是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教学体制进行有益的探索。根据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新大纲关于活动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学科相辅相成,都是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的精神,科技活动被列入了课程表,一些地区还推出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三大板块”式的教学计划,对中学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所有这一切都说明科技活动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正在被日益巩固地确立下来。
我国中学的地理教学,一向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倡通过科技活动,巩固、深化和活化所学理论知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87年)明确要求“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囿于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地理课外活动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还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全面育人的作用。地学是以整个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地学科技活动内容不仅包括了地理活动的全部内容,而且涉及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内外各圈层以及人地关系等各个方面,覆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分支。开展丰富多采的地学科技活动,不仅对地理课程的学习,而且对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科学素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地学科技活动在全面育人的中学教育中,其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二、地学科技活动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地学属于基础学科,地学科技活动的内容与方法在对青少年进行基础教育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地学科技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开拓性,十分符合青少年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这一切都有利于其在中学教育中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1.地学科技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所具备的创造性的心理基础和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对科技人才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学科技活动以研究各种地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为已任,在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偏重于对各种地学现象的考察与调查,广泛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实践,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进行综合和分析的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能力。
本文标题:地学科技活动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keji/464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keji/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