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百科全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百科全书 > 陕西省(Shanxi Sheng)(3)

陕西省(Shanxi Sheng)(3)

时间:2010-01-29 02:3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自然地理区陕西由南向北自然地带性分异规律显著。在中国综合自然区
划中,陕西省所辖范围包括在2 个自然地理区内。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干草原区陕西省秦岭以北均属此区,面积占全省的
64%以上。本区具有典型的黄土地貌。气候为亚湿润向半干旱过度,植被为森
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土壤由黑垆土过渡为淡栗钙土。耕作制度则由南部二
年三熟的农业区,向北过渡为一年一熟的半农半牧区。区内可分为3 个亚区:
①陕北丘陵沟壑亚区。②陕北切割塬亚区。③渭河谷地亚区。
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陕西省渭河谷地以南地区,包括秦岭、大巴山和汉
江谷地,占全省面积的近36%。本区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植被以暖温带针
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适宜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是省内茶叶、油
桐、柑橘、油茶、棕榈的主要产区。本区可分为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两亚区。
发展简史
陕西为中国经济发展甚早地区之一。关中平原西部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
就有人类定居,从事农耕,种植蔬菜和饲养禽畜。公元前12 世纪,周王朝从
岐山下的周原,东移至西安附近的沣京和镐京,兴修水利,发展灌溉。秦始
皇元年(公元前246)修建郑国渠,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时修建白
渠、成国渠、漕渠、龙首渠等重要水利工程,使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形成以
长安为中心的农田水利网,前后累计灌溉达39.6 万余公顷。秦、汉时关中平
原已成为全国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地区之一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唐
时京师(长安)人口众多,关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长安),备水旱,故
常漕东南之粟”。后因随北方人口不断南迁,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特别是商
品交换日渐兴盛,经济重心南移,关中地位渐降。唐末以后,关中农田水利
失修,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清末民初,粮食大幅度减产,1928~1930 年陕西
又连续大旱。
陕南山地农业发展较晚。西周灭亡时,郑国(今华县境)人越过秦岭迁
至汉中盆地,称为南郑,和褒河下游地区的褒国,形成陕南两个最早的聚落中心。从汉至南宋千余年间,陕南农业得到3 次较大发展。最早为西汉初期,
兴建了汉中盆地历史最早的水利工程“山河堰”;次为蜀、魏相争时期,诸
葛亮驻兵汉中,兴修水利,分兵屯田;第三为南宋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
驻兵汉中,恢复和兴修了灌地数万公顷的农田水利工程,并在汉中、安康等
地屯田。此后陕南地区因有秦岭、大巴山阻隔,受战争破坏较少,经济稳定
发展。汉中盆地很早就种植水稻。山区的竹、木、生漆、药材等多种土特产,
自唐、宋以来久负盛名。
陕北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仍为草原,间有若干片森林,为戎狄游牧区。
秦时始在邻近河谷川道开荒发展农业,逐渐形成农牧交错地区。东汉后为匈
奴、鲜卑族占据,畜牧业获得发展。靖边北部的统万城(今白城子),为公
元407 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政权的首都。北宋和明代为防御北方少
数民族侵袭,先后于此驻兵屯垦。明末清初农业有较大发展。但因长期乱垦
滥伐,植被严重破坏,助长风沙危害,加剧水土流失,形成今日生态平衡失
调、自然条件严酷的局面。1927~1937 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北成
为革命根据地之一。1937~1947 年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边区建
立了纺织、铸铁、炼油、机修、军械、印刷、火柴等工厂。
陕西一名始于唐代安史之乱后设立的陕西节度使。宋置陕西路,元改陕
西行中书省,明置陕西布政使司,辖今陕、甘两省。清康熙时置陕西省(另
置甘肃省)沿用至今。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全省人口3288.2403 万,占全国人口的2.9%。人口密度每平
方公里160 人,高于全国平均密度。人口分布不均,陕北较低,约52.4 人,
仅绥德、米脂、吴堡等县人口较稠密,每平方公里约150 人;关中平原最高,
  本文标题:陕西省(Shanxi Sheng)(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ike/838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ike/8380.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陕西省(Shanxi Sheng)(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陕西省(Shanxi Sheng)(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