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读(张亚南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呈现的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所以,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的基础材料,还包涵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等类型。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近些年来,普通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综合试卷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其中的地理信息呈现出以下的特点:①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地理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渐脱离了教材,即呈现教材之外的信息。即使呈现教材中已有的信息,也不直接给出来。如果信息中涉及到学生没有学到的概念和原理,试题中也会对概念或原理给出解释,使提供的信息不会给解题产生障碍。这些信息或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合理的假设、推理,都是以一定的能力考核目的而提供的。②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地理试题多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考查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③信息的情境化。不仅教学、教材编写在创设情境,高考地理试题中提供的信息也在追求情境化,以使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④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了一些信息,使得信息本身不完整。一般来说,无论是文字还是图表,对解题无用或无关的信息必须删去,因为任何多余的信息都可能对学生解题形成障碍或干扰。⑤提供组合信息。有时候,为了特定的综合能力考查、地理试题还可能在同一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这类信息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中,或考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或考查学科间知识的综合。⑥逐步给出信息。近年来的综合能力测试体现地理的探究能力和试题,多以简要的题干信息为基础,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完成。
了解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可以为准确审题带来帮助。在实际审题中,更需要对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此外还要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2.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在充分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重要、无关紧要的信息。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地理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或地理过程等),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首先,需要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能熟练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认识它们与地理信息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在遇到没有学到过的资料所反映的地理信息时,有了这种敏感性,可对信息指向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等作出迅速反应。例如,地震的成因有多种,中学重点学习了构造地震,并主要介绍了板块运动引发的地震,而且,大地震往往是由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引发的。所以,当遇到有关地震的信息时,能迅速作出地震与板块运动之间联系的反应,进而根据发生地震的地点,得出是哪两个板块之间的运动造成的。
第二,需要掌握地理内容的知识结构。内化了的、清晰的地理知识结构,是对地理信息进行提炼、分析与整合的前提;在试题提供的各种地理信息中,只有在地理知识结构的框架下,才可能提炼出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也才能分析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整合。第三,需要把握各部分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这些地理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这种内在联系,可以由某方面地理知识而推知其他方面的地理知识。例如,一定的气候条件决定于其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并且会形成相应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进而对农业生产和一些人文现象产生影响;气候条件及其与其他地理条件综合形成的特点,在地表分布于一定的区域范围。所以,把握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建立地理知识网络。
3.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性质,综合性是地理学科基本特点之一。自然地理内容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人文地理内容与历史、政治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对自然地理要素运动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对环境污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化学知识;对植物及其与环境关系、生态系统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生物知识;对有关人文现象的形成与发展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历史知识;对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政治知识。要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不只是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关键是要形成解读信息的视角和方法。下面重点解释与历史、政治等学科紧密关联的解读地理信息的视角。
第一,时间的视角。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对地理信息的解读不仅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尺度去分析,还要善于把空间的现象放到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例如,有关人口增长、分布、迁移的信息,在关注空间特点的同时,一方面要分析某地区、某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特点差异,另一方面要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因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自然现象的分析也需要以时间的视角,例如,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信息,从地质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时期、近代、当前等不同时间尺度去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第二,发展变化的视角。人文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现象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对于相关的信息需要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分析。例如,工业区位因素在发生变化,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一些具体工业的区位选择也在发展变化,如家具厂本是市场指向型的工业,但是,随着组装家具的发展,生产高档家具的家具厂有的会选择优质木材丰富的区位,有的会选择劳动力价格低廉且有优惠条件的区位。
第三,辨证的视角。许多地理问题都需要辩证地分析,既不能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能陷入人定胜天论。例如,我国东南部的平原地区,降水丰富、热量充足、土壤肥沃,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也有不利的地方。即易受水旱灾害的影响。对于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更需要辩证看待,既不能以牺牲环境的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也不能因片面强调环境保护而抛弃经济发展。对于处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就更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第四,动态的视角。不仅自然地理要素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人文地理要素也是在运动之中,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因此,分析地理信息需要用动态的视角、从过程中予以分析。
本文标题:张亚南: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读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gaokao/1257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gaokao/12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