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传说、故事、诗歌、舞蹈等。诗歌是口头文学中最重要的形式,人们在各种场合往往触景生情,即兴演唱,较著名的有《雄鹰》、《白鹰》、《聪明的宝石》、《利克斯尔》、《各式各样的》等“玛卡姆”(大曲)。这些诗歌有的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有的表达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故事、传说大都以爱情为题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和希望,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塔吉克族特有的乐器有“纳依”(用鹰翅骨做的短笛)、巴郎孜阔木(弹拨的七弦琴)、热朴甫(弹拨的六弦琴),其中,纳依和热朴甫是塔吉克族最喜爱的两种乐器。
塔吉克族舞蹈形式多样,有鹰舞、习俗舞、模拟舞、傀儡舞和歌舞戏等,其中以鹰舞最为著名。鹰在塔吉克民间传说中是英雄的象征,鹰舞多为双人舞。舞蹈时,舞者屈膝、耸肩,模拟雄鹰展翅飞翔、回转盘旋等动作,其动作刚健、强劲,并用鹰笛、手鼓等乐器伴奏。
历史上,塔吉克人曾信仰过祆教、佛教等多种宗教。这两种宗教文化至今在塔吉克族中还有遗存。约10世纪,塔吉克族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公元11世纪在著名的塔吉克诗人和伊斯玛仪派的传教士纳赛尔•霍斯鲁的劝说下,开始遵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个支派——伊斯玛仪派。塔吉克族的宗教活动较少,清真寺也很少。部分老人每天在家中作两次礼拜外,一般群众仅在节日进行礼拜。
塔吉克村落中设有“加玛艾提哈纳”(聚会所),其结构、布局与清真寺不大相同,如不设伊玛目站立之位的壁龛,而在两面墙上设有悬挂伊玛目画像的龛洞。加玛艾提哈纳举行宗教活动时,非本派信徒不准入内。
伊斯玛仪派的主要经文为“雅森”和“苏尔”。礼拜时,念“穆罕穆德我念着你!阿里我念着你!”101遍,叩头一次,再重复赞念五遍。虔诚的信徒念经时用念珠记遍数,并十分珍视念珠。
塔吉克的信徒分别归属于若干依禅。由阿迦汗委派的依禅,在塔吉克信徒中享有特殊地位。依禅的职位世袭,没有教区。他们各有若干名海里派作为自己在各地的代理人。海里派在自己居住的村子里主持婚丧典礼中的宗教仪式和其它宗教活动。
朝拜麻扎也是伊斯玛仪派的一项重要宗教活动。麻扎是伊斯玛仪派的“圣裔”之墓,或者是“圣裔”居留过的地方。在麻扎周围插着许多长木杆,堆着硕大的野羊角,放置着各种颜色的鹅卵石块。
发展现状
1949年12月,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白雪皑皑的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民从此开始了光明、幸福的新生活。1954年,塔什库尔干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自治区为自治县。在其他的塔吉克族聚居地,也都先后建立了塔吉克民族乡。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充分保障塔吉克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1954年至2004年,自治县共召开9次人代会,每次参加大会的塔吉克族代表都在全体代表的80%以上。自治区的每届人代会都有塔吉克族代表参加,在自治区第五届人代会上塔吉克族代表还被选为常委会委员。从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的每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有塔吉克族代表参加,共商国家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塔吉克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1953年,塔什库尔干县共有塔吉克族干部44名,科级以上只有6人。2004年底,全县塔吉克族干部已达729人,其中103人担任科级以上职务,占全县科级以上干部总数的67%。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塔吉克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塔什库尔干没有一个专业工厂和手工业作坊,甚至连马掌都要靠外地供应。现建有农牧业机具制造、水电、皮毛加工等多家工厂,著名的大同玉石矿已开采利用,投资4000万元的3×125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建成发电,结束了过去点油灯、点蜡烛的历史,彻底甩掉了“无电县”的帽子。到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185万元,是自治县成立时的300多倍。
本文标题:塔吉克族详细资料(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429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