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地区通讯邮政事业也今非昔比,1999年,黎族地区的邮电网络设施能力达到长途电话业务电话10998路,公众网话路1608路,移动网话路1365路。市话话机总数达到123300部,其中接入局交换机的有56837部。农村电话机34960部,其中接入交换机的有15743部。如今不仅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甚至互连网也进入了黎族聚居区寻常百姓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黎族地区的旅游业也因其具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资源而快速发展起来,成为黎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198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把海南的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了出来,中南部黎族地区即包括在规划的线路之中。1986年1月,国务院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宣布海南岛为全国7个重点旅游城市和地区之一,进一步推动了黎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1986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就接待了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参观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团体2293批,93335人。1988年海南建省后民族地区旅游业获得了更快的发展。2001年黎族地区定点旅游饭店接待游客278.3万人,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加了31倍。仅三亚市2005年就接待旅游过夜人数达406.59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21.2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51.29亿元。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三亚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8%,拉动全市GDP增长5个百分点。旅游业成为黎族地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黎族地区的天涯海角、五指山等一批景点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也因此蜚声海内外。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黎族文化艺术体育事业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20世纪50年代,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辖各县都先后建立了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站、歌舞团、电影队等文化机构,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发掘、整理、收集、创编了许多黎族传统舞蹈、音乐和民歌作品。原自治州歌舞团整理创编的《草笠舞》曾在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民间舞蹈比赛中获金质奖章,2000年,海南省人偶剧团演出的人偶剧《鹿回头》获第九届文化部文华大奖和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2002年黎族大型舞蹈《达达瑟》获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编导奖”。坐落在五指山市的黎族地区唯一一座省级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不少属于黎族文物珍品,是收藏、研究、宣传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反映黎族传统文化的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钻木取火、原始制陶技艺、打柴舞、三月三节、树皮布制作技艺等项目入选,成为重点保护对象。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保护整理中得到发展,“跳竹竿”、“钱铃双刀”、“秋千”、打陀螺、赛龙舟等优秀项目在全国民运会等大型比赛中先后获奖。不少黎族男女运动员还为国争光,在国际大赛中夺冠。
因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史上,在聚居区内,广大黎族同胞长期处于“结绳记事、刻木纪年”的状况,文化教育非常落后。为了发展黎族地区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黎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民族地区9个市县已全部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为加快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海南省和9个民族市县还先后创办了以招收民族学生为主的民族中学13所,各市县还坚持在条件较好的中小学举办寄宿制民族班,2005年已有118个,在校少数民族学生5371人。2005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实行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镇困难家庭中小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对少数民族寄宿班学生补助生活费,确保了黎族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上得起学。普通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一定发展。1993年7月,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和通什教育学院合并基础上创办的以服务民族地区为主的琼州大学,就坐落在黎族聚居区五指山市,目前已发展成为有12个教学系,42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7000多人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大量合格的教师和各类专业人才。经教育部批准,由海南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三亚学院也于2005年秋季开始对外招生。海南省少数民族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2005年已超过10人。教师队伍也不断得到加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良好的教师队伍保证了黎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海南建省后,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黎族地区基本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在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黎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还十分注重黎族干部的培养。2001年,海南全省少数民族干部总人数达到20683人,包括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3955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黎族干部。成为黎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建设事业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黎族地区历史上是个有名的“瘴疠之地”。在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旧中国,黎族人遇到伤痛疾病时,由于不能科学地认识病因,往往认为是鬼神在作祟,是病人的灵魂被鬼神摄走所致。治病常常依靠巫医祭灵赶鬼、杀牲献祭。历史上,因为缺医少药,广大黎族山区,天花、霍乱、疟疾的蔓延,就曾经毁灭了许多村庄,夺去了很多生命。1950年以后,黎族地区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各市县都建立了综合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乡镇卫生院等卫生医疗机构。过去十分流行的天花、霍乱均已绝迹,蔓延广、威胁大的疟疾的发病率已大大下降。黎族地区卫生面貌有了根本改观,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近几年来,黎医、黎药也逐渐引起世人的注目。
本文标题:黎族详细资料(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425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