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寒潮 指规模较大,来势凶猛、温度很低的冷空气活动,并伴随有剧烈的降温和大风、霜冻等天气现象。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凡24小时内日平均温度剧降10℃以上,而最低温度又在5℃以下者,称作寒潮。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季节,各地根据地区特点和生产需要,对寒潮标准可以加以适当修订。寒潮的爆发往往引起大范围的风灾和低温冻害,造成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是我国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我国寒潮的冷空气主要来自欧亚大陆北部海洋上的冰洋气团和来自西西伯利亚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的大陆气团。在冬半年,我国平均每隔4—7天就有一次冷空气活动,但强度达到寒潮标准的,每年约只有4—5次。
474霜冻 是指作物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而造成农作物受冻害的现象。作物受冻后茎叶先成水浸状,然后枯萎、死亡变成灰黑色,故也称“黑霜”。产生霜冻时,有时伴有“霜”出现,但并不一定每次都有霜。霜冻可以用熏烟、灌水、覆盖等方法提高空气或土壤温度,进行防御。另外,还可以采取农学方法,将作物的出苗期与收获期控制在无霜冻的日期内,以避开霜冻引起的危害。
475台风 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面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暖性低压系统。直径通常为500—1000公里左右,最大可达2000公里,最小仅160公里。中心气压平均在950毫巴以下,最低可为887毫巴。台风是一种极猛烈的风暴,除南大西洋外,各大洋都有发生,大洋的西部发生得比较频繁。当低压发展得较强时,在大西洋及东太平洋的称为飓风;在印度洋的称为热带风暴;在西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称为台风。我国规定:凡台风中心附近地面或海面,最大风力大于8级时,就称为台风;风力达到12级以上则称为强台风。气象上通用符号表示。在西北太平洋上一年四季均有台风出现,袭击我国的台风常发生在5—10月,平均每年约6次,其中7—9三个月最多。台风所到之处狂风暴雨,往往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但在盛夏季节,台风降水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好处。在台风中心处存在一个风轻云淡的区域称为台风眼。在眼区,风力突然减小,有时甚至风平浪静、云消雨散、温度增高、天空晴朗。
476飓风 产生在大西洋海面上的一种热带风暴,性质和太平洋上的台风相似,称为飓风。它有时袭击西印度群岛和墨西哥湾沿岸,风速每小时可达190公里,有很大的破坏力。
477天气符号 天气图上表示云、风及各种天气现象的符号。常用部分天气符号如下:
478阴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凡中、低云的云量占天空视野面积达8/10或更多时,称为“阴”。在日常生活中天空云层密布,阳光罕见或者天色阴暗时,亦称阴天。
479晴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天空无云或虽有零星云块,但云量小于天空视野面积的1/10时,称为晴天。日常生活中,以雨消云散,或有云不太多仍见阳光时,称为“晴”。
480气候 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或者说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引起的长期变化的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的特征常用多年观测的气象要素的平均值、极端值、变化值来描述。气候条件是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481小气候 在小范围内,由于地形、河流、湖泊、植被、土质或人为设置的建筑物等影响所形成的特殊气候,称为小气候。其特点是在近地面2—3米的气层内,温度、湿度、风等要素的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均相当强烈。根据外界环境又可分成农田小气候、森林小气候等多种类型。农作物是直接受小气候影响的,所以研究和改造小气候,合理利用小气候,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482海洋性气候 指近海地区受海洋气流调节所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全年气温变化和缓,冬暖、夏凉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一年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较大陆性气候迟(北半球在8月和2月);相对湿度大,云雾多,降水较多而且季节分配均匀。西欧等地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为典型。
483大陆性气候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受大陆气团影响而形成的气候。气候特征是空气干燥、云雾少、日照充足、冬冷夏热、昼热夜凉,雨量稀少且季节分配不均。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很大,冬季寒冷少雨。我国西北及内蒙古地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很明显。
484气候带 是最大的气候区域单位,它大致与纬线相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在某些主要方面具有相近的特性。按照地球上的实际气候状况划分的气候带,称“地理气候带”。这种气候带分类方法很多,有的以气温和降水作基础,有的按气候成因或景观来划分。
485 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在赤道两侧,包括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半岛南部及马来群岛大部以及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等地。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全年长夏,高温多雨,气温没有季节变化。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较大。这里全年湿润,多对流雨。年降水量在1000—3000毫米左右,季节分配均匀。风力微弱。由于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因此这里有两个气温最高点(在春、秋分稍后几日)和降水最高点。
486 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带的两侧。澳大利亚大陆的中部热带沙漠外围也有半环状分布。年平均气温20℃以上,最冷月气温也在18℃以上。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温两季。夏半年因受赤道低压带影响,湿热多雨;冬半年,受来自大陆的东北信风影响,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由于干湿季节明显,这里的植被是疏林草原,又称萨瓦纳。
487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带的南北两侧,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以非洲北部撒哈拉地区及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最为典型。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的下沉气流影响,全年干旱少雨,甚至多年无雨。绝大部分地区,空气异常干燥,可能蒸发量比降水量大20倍以上,相对湿度常出现2%左右的记录。气温日年较差均特别大。云量少,日照多。自然植被缺乏,风蚀地貌显著,属荒漠景观。
488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出现在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及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等地。一年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和海陆位置的影响,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以中南半岛为例: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降水较少,称为旱季。每年5月至9月,因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后转为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掠过印度洋,带来大量降水,称为雨季。这里气温全年暖热,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印度半岛还有凉、热、雨三季)。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大气(1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3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