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潮灾害
寒潮是9月至次年5月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它是聚积在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在有利的大气环流演变时,迅速侵入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冷冻等灾害同时发生。1985年4月25—30日,由于一次强寒潮影响,我国有22个省(市、区)出现建国以来范围最大、危害最重的雪灾、风灾、雹灾、冻灾。全国766个县(市)的406.7万公顷农田受灾,成灾面积213.3万多公顷,绝收23.6万公顷。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倒塌房屋400多万间,死亡1500人、大牲畜13万多头。全国直接经济损失数10亿元。
寒潮灾害最严重的是春秋二季。在此两季中不仅寒潮频率大、强度高,而且全国农村正处在生产季节,寒潮所造成的低温、大风对农牧业都有重大危害。严冬时季,虽然寒潮对农业影响较小,但此时气温已低,寒潮能够导致全年最低温度,往往对越冬林木、牲畜和冬季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在冬半年寒潮都是主要气象灾害。
(二)冷冻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别
大气温度,特别是近地面层的气温是地球上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环境条件,同时也是制约钢铁等许多物体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当气温发生异常降低的时候,不仅往往造成人及动植物的伤亡,而且常常造成许多物体的变形、断裂等损伤而引发一些事故,从而导致人畜伤亡和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就称为冷冻害。本章讨论的冷冻害是指气温在短时内发生骤降,或者在短期(1—3个月)内平均气温异常偏低而造成的人畜伤亡和经济损失,不包括因历史气候带的变迁而引起的严重后果。冷冻害的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冻害和冷害。
1.冻害:一般是指近地面层空气温度从0℃以上骤然降到0℃以下,或者在冬季或早春相当一段时间的平均最低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值,并且超过受灾体承受低温的下限(临界)值时,而造成动植物伤亡和经济损失。另外,广义的冻害还应包括积冰、积雪而引起的交通、电讯中断等造成的损失。按照冻害的发生特点和季节可分为霜冻害、冻害、积雪、冻雨和积(结)冰等5种,若细分可达20余种。
2.冷害:一般是指农作物在生育期间遭受低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温度(但仍在0℃以上)的侵害,引起农作物生长期延迟,或者使其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导致农业减产。由于此种灾害一般是因冷空气入侵,使当地出现比常年同期偏低的温度,致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或危害,所以称其为低温冷害。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种类不同,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不同,所以冷害的地域性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和类别。春季,发生在江南早稻种植区的低温烂秧天气,称为春季低温冷害或低温连阴雨,又称“倒春寒”。秋季,长江流域在后季(晚)稻抽穗扬花期遭受低温危害而减产,称秋季低温冷害;当秋季低温冷害发生在两广和闽南地区时,称其为“寒露风”。我国东北地区在6—9月(或5—9月)正值农作物生育期间连续出现偏低温度,称为东北低温冷害或夏季低温冷害。由于形成冷害的低温是在0℃以上,有时甚至在20℃左右发生,不易被人们觉察,所以此种灾害素有“哑巴灾”之称。
(三)我国冷冻灾害的基本特点
因冷空气的入侵而带来的急剧降温、寒风、雨雪和冰冻等是形成冷冻灾害的基本因素。大家知道,极地冷空气与赤道地区暖空气的相互交换,是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因此冷暖空气时时刻刻在不停地活动着,只是在不同的季节,冷空气的强度不同,加上各地各季节受灾体对温度等的要求不同,所以各地不同季节发生的冷冻灾害也不相同。从我国冷空气形成灾害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生范围广。我国处在冷暖空气活动最盛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全国各地温度变差大,常常形成冷冻灾害。我国冷冻灾害不仅分布面广,而且往往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在大范围地区内同时发生。例如,1983年4月25—30日受强冷空气的侵袭,我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发生了近三十多年以来,范围最大、危害最重的雪灾、冻害、大风和冰雹等灾害。在这6天之内,除南岭以南的两广和台湾地区外,其他地区几乎都有大风降温天气出现。在黄河以北地区24小时降温达8℃—14℃,其中宁夏、陕西、山西及河北省北部受霜冻危害较重。黄河以南地区降温达6℃—12℃,其中江西东南部及浙江中部降温达14℃—16℃,为近三十多年来所罕见。4月28—30日,内蒙古的东部、吉林省西部及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和嫩江一带风雪交加,气温急剧下降,发生了严重的冻雨灾害。电线结冰的直径为6—11厘米,每米导线上的结冰重量达1.4—3.5公斤,造成大范围的电线断裂、电杆倒折,损失严重。仅黑龙江省就倒断电杆49万多根,致使数百家工厂企业停电、停产达5天之久。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在暴风雪中迷路被冻死28人,房屋倒塌砸死20余人,许多大牲畜被冻死,直接经济损失近3亿元(人民币)。
2.季节性和时段性强。我国大部分农业地区一年四季都会出现气温的急剧降低,但是能否形成灾害,关键在于受灾体(主要指农业)对温度变化的承受能力。而各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明显,不同农作物,或同一农作物不同生育期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它们是否受灾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冷冻灾害发生的季节和时段。例如,早霜发生在秋初,主要危害地方秋收农作物;晚霜发生在春末夏初,危害春播农作物。冻害、雪灾、结(积)冰等灾害主要发生在冬季,有时发生在早春,危害范围广,除农牧业外,交通、电讯等也受其影响。冷害主要发生在春末秋初的暖季。另外,由于农作物的生育期有明显的时段性,所以决定着冷冻灾害的时段性,例如,后季稻(籼稻)在抽穗开花期时遇到3—5天日平均温度为19℃—23℃以下天气,就会造成明显减产。若低温发生在该时段后,就会减轻损失。
3.地域性强。我国地域辽阔,从海南岛的三亚市到黑龙江省漠河,南北横跨35个纬度左右,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北缘,东临海洋,西有青藏高原,气候变差很大,形成了各地农事活动、农业生态特点的差异,因此冷冻灾害受害温度的指标和类别也不相同。就是说我国冷冻害有着明显的地方性。例如,东北地区主要是早霜冻和夏季低温冷害;华北地区及西北地区东部以早霜冻危害最重,其次是越冬小麦的冻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有冬季的冻害、雪灾、倒春寒和秋季低温冷害;华南地区有春季低温冷害、5月寒、寒露风及冬季的冻害等;内蒙古、青藏高原和新疆牧区主要是暴风雪及春季的冷雨。总之,各地冷冻害的标准、种类和发生时间不同,地方性特色明显。
本文标题:概述-寒潮与冷冻灾害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aihai/1041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aihai/1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