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夏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高,高温也常常是一种严重的灾害。如果把气温≥35℃作为炎热日,那么我国东部各地都有可能出现炎热日。其中东北平均每年不到1天,河北平原在10天以上,26°—30°N之间则一些地区大都在30天以上,许多地方超过40天。特别是在南方,盛夏高温和高温往往同时出现,这就更加阻碍人体汗液分泌,更觉得闷热难当。
人体皮肤温度33.0℃,体内温度为37℃,二者相差约4℃。正是这4℃的温差使得人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能够排向体表。体表温度又必须略高于环境温度,才能将体内热量排放到外界环境,这时人体才会舒适。据研究,当处于静止状态时,环境温度在28℃—30℃比较适宜。在运动时,甚至要求环境温度低于22℃,才能正常排出热量。因此,当高温出现时,由于体内热量无法排出,人体就感觉炎热。这时不仅影响到工作效率,而且在静止时也感觉闷热难当。高温天气露天作业的工作人员和年老多病的老人容易出现中暑,机体失调以致引起疾症,甚至死亡。这是对高温反应最敏感的人群,需要在高温期间进行特别的关照。我国极端最高温度出现在吐鲁番,1965年7月吐鲁番民航机场达到48.9℃的高温。1953年与1956年的7月24日,这里的气象站都观测到47.6℃的高温。但这里气候干旱,汗液蒸发很快,夜里温度下降很多,故对人们体感并不严重可怕。严重的是东部潮湿地区,湿度很高,晚上降温不多。白天人们已受高温的折磨,而夜间又没有缓解的机会,因而对生活与工作影响最大。
近几十年来城市发展很快。城市的热岛效应更增加了热害的严重性。在高温天气下,人们用水用电大量增加,严重地影响到水电的供应。在用量过度时,又可能引起停电断水现象。这又更增加了热浪的危害。因此,防暑降温每年都成为我国夏季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温对作物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危害称为热害。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中稻和华南的早稻在开花灌浆期,常受高温影响,引起产量明显下降。北方和长江流域的棉花,在开花期往往遇到高温,常常出现落铃现象。华北的马铃薯也因受高温影响而发生退化现象。但是,农业实践表明,受热害最严重的作物是水稻。1971年上海地区早稻因高温缩短了灌浆期,谷粒不能正常灌浆,成熟期提前7—8天,每亩产量降低12%—18%。
经实验证明,喷灌有明显降温增湿效能。喷灌一次可使田间气温迅速下降2℃—5℃,相对湿度增加10℃—20%,有效时间约2小时。温度越高,效果越显著。因此,对有喷灌设施的田块,高温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加强田间的水肥管理,改善植株间通风条件,选择耐高温品种,也是有效的措施。
干热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热害,或是高温、低湿与一定风力组合而成的综合性农业气象灾害。它一般出现在春末夏初我国北方麦区小麦灌浆乳熟阶段至腊熟前期。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气象室研究结果,在日平均温度16℃—22.5℃之间时,小麦灌浆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高于22.5℃时,则随温度升高灌浆速度减慢。特别是日最高气温与第二天小麦灌浆速度关系最密切,相关系数达到-0.72。日最高气温以26℃—28℃为最适宜,28℃以上时,灌浆速度有所下降;30℃以上时,特别30℃以上持续2天,灌浆速度下降数达-0.99克/千粒·日;如持续3天以上,还出现干物质倒流现象。干热风除高温的影响外,还有低温及风的影响,明显加强植株失水,而根系吸水供不应求,则使植株水分平衡破坏,代谢活动受阻,破坏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加速小麦青枯、逼熟而减产。同时,干热风还引起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据北方13省(市)小麦干热风科研协作组测定,在气温高于32℃时,叶绿素有急降现象。1979年郑州记录,干热风出现第三天,叶绿素降低了57%。1982年无干热风,叶绿素三天只降21%。叶绿素降低,制造养分的速度也相应下降。根系因吸水不足,也加速衰老。据研究,在干热风的危害中,最高气温是主导因子,14时相对湿度是重要因子,风力是次要因子。
5—7月是北方麦区急速升温的干旱季节,也是小麦乳熟至腊熟期。据统计,北方约每2—4年出现一次干热风危害严重年。在干热风严重年小麦千粒重因灌浆不足减少可达2—4克,约相当亩产减少30—60kg,或亩产的10%—20%,最大可达30%。一般轻干旱风年亩产可下降5%—10%。此外,干热风还能影响小麦的品质和降低出粉率。
本文标题:高温和干热风-其他气象灾害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aihai/1040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aihai/10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