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教育心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教育心理学 > 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5)

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5)

时间:2010-01-29 00:2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从一个关于学生对行动的原因和结果的道德评价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向。研究者让学生以两个道德故事作出比较和判断,其中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不愿承担任务,但在提供了客观条件后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另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勇于承担任务,但在客观情况的牵制下没有完成任务。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低年级学生所作的好坏判断,大多着重行动的结果;少年学生较多地倾向于从行动的原因上作出判断;青年学生则倾向于把行动的原因和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判断,从是否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是否尽到了责任上去考虑问题。(2)我国儿童较早就能从行动的主观原因上作出比较判断。但是,在他们的道德判断中,能认识到道德行动中任务的重要意义的,即使高中学生也为数不多。因而研究者指出,教育学生认识道德行动的意义,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一个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同他所掌握的道德知识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同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是有关系的。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教师要经常注意道德评价的示范,经常利用教材中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作出简明而正确的评价。同时,还应该利用教育和教学中各个环节,如作文课、写墙报稿、班会讨论和优秀生评选等活动,有意识有步骤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使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实质,由别人到自己,由片面向全面发展。教师应当特别注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因为自我评价对建立道德知识与个人行动间的联系,比对别人评价更为直接,而且有效。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对别人的评价过渡到自我评价,对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道德情感的激发

  品德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来说,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即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动的过程)。从知到行并不是一种直线运动,而是要经过复杂的中间环节,必须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参与。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不是任何一种道德认识都能转化为道德上的行动。我们常常看见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可以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说得头头是道,把学生守则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在实际行动上却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激发和培养这些学生的道德情感。这些学生并没有把有关的道德认识作为行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并用这个准则去衡量别人与自己的行动举止,缺少一定的道德情感。只有情感化了的认识,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一)什么是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动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比如,我们对班集体中那些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的学生产生爱慕和敬佩的情感;而对那些贪生怕死、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者,产生厌恶和憎恨的情感。同样,也会对自己舍己为人的行动感到欣慰;对自己不符合共产主义道德要求的言行感到羞愧。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革命人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自尊感等等,都是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随着人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和丰富起来的。没有认识就没有情感,只有被认识的事物才能使人们产生情感。要转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就必须先转变他的情感。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它和其他情感一样,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也是表现人对当前现实的一种态度。一个人对现实的观点、态度,常常是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产生各种情感时,在有机体的外部是有所表现的,这种情感的外部表现叫做表情。如人在激动、愤怒和紧张时,心跳加快,眼嘴张大,毛发竖起;由于恐惧和震惊,而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目瞪口呆;忧愁时,愁眉苦脸;欣喜时,手舞足蹈;羞愧时,面红耳赤……。同时,各种不同的情感又可以通过不同的发音声调表现出来,同一个词,如“啊”或“去”的不同声调可以表现出疑惑、气愤、好奇、鄙视、高兴等情感。有经验的人民教师总是善于从学生日常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动举止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看出他们的道德品质的特点。
  本文标题: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xinlixue/293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xinlixue/293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