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教育心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教育心理学 > 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10)

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10)

时间:2010-01-29 00:2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通过训练培养学生道德行动习惯

  培养学生的品德,单靠动机教育和行动方式的指导是不够的。教师还得使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使许多行动形成牢固的习惯。道德行动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动习惯。在日常生活的道德行动中,行动习惯起着特别明显的作用。因此,在品德教育中培养好的习惯和根除坏的习惯便显得特别重要。

  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有:1.简单重复,即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动的机会。2.模仿,即提供良好的榜样。3.有意练习,即在练习时,要明确练习的意义、目的和阶段要求,要不中断地坚持练习,要让学生知道练习的成绩,体验到愉快并知道成败的原因。4.与坏习惯作斗争。在根除坏习惯时,要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危害性,增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防止学生丧失信心,提出纠正坏习惯的具体方法,如利用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合理地运用奖惩的方法。为了阻止坏习惯在班上的蔓延,必要时还可以发动集体来谴责带头的学生。

  学生道德行动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养成习惯才能使道德行动由偶然的、不经常的,变成经常的、一贯的行动,即形成品德。也只有养成习惯,行动方式十分巩固,才能发生迁移作用。行动的迁移就是把巩固了的行动运用到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中去的过程。如在完成书面作业时形成的精确、整洁、准时的习惯就能迁移到其他工作、劳动中去。行动习惯的形成就能自动导致、促进以后动作的再现。习惯动作本身就成为推动的力量。

  行动习惯在道德表现中有时也有副作用。因为过分地依赖于习惯,往往也会忽略对情境的分析,所产生的刻板的行动反应常常不符合道德要求。所以,在行动习惯的训练中,不应该脱离道德意识的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要让学生成为自己行动习惯的主人,而不成为行动习惯的奴隶。重要的是,只有当行动习惯本身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时,才能成为促使他形成新的道德品质的因素。

  综上所述,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对青少年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也就是使青少年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确立道德信念、激发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从而养成良好的行动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及优良的道德作风。


  本文标题: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10)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xinlixue/293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xinlixue/293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10)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10)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