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教育心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教育心理学 > 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

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

时间:2010-01-29 00:2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三节 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

  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学生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逐渐形成起来的。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在当前更加努力认真地进行学习、锻炼,更和谐地在群体中生活、成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将来更加自觉地从事社会的建设和斗争,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呢?

  一、定势的建立与意义障碍的消除

  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经常看到,同样的教育措施往往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有不同的反映和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就是与定势现象有关。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人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受先前经验、观点的影响而产生的心向。这就是说,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不是像镜子那样,进行直观的反映,人头脑中先前的一些经验、观点、动机、需要总是会影响着当前的反映。因而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有准备的,有倾向性的,是经过加工改造的。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个学生小学毕业了,考上了某一中学,如果这个学生在入学前就听哥哥、姐姐或邻居的同伴说,王老师真好,他热爱学生、讲课生动、热情、和蔼,那么学生入学后就对王老师有好的印象,就容易接受他的教育和要求。如果听说李老师厉害,偏心眼,动不动就批评人,真不敢惹,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害怕李老师或情绪对立的心理。教育实践表明,运用好定势规律,改变旧定势,建立新定势,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教师在开学或接任初期,妥善处理好头几件事,如上好第一节课,重视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与谈话,处理好第一次课堂偶发事件,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带好第一个班,转变好第一个后进生以及做好第一次家访……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积极的定势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有了威信,那么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就容易接受。学生若认为这个老师好,有办法,内心钦佩,他们对老师的教导就爱听,而且乐意按老师的要求去行动。这就是教师给学生建立的定势。

  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上还会发生另一种现象:有时学生领会了某些道德要求,却不能见诸行动,或有对立情绪;严重时甚至拒绝接受来自这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由于学生身上出现了某种“意义障碍”。意义障碍是指心理因素障碍了学生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有:第一,要求不符合学生原有的需要。比如学生爱玩弹弓,老师不让玩,由于学生有这种需要,你没收了弹弓他还玩,硬性制止就容易产生意义障碍。第二,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第三,由于学生经验的局限,对要求产生误解。第四,要求太强制,触犯了学生个性和自尊心。第五,要求或处理问题不公正,学生有反感。第六,由于老师言行不一,不能以身作则,对老师不信任。由此可见,消除意义障碍,解除对立情绪,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

  二、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地讲解道德概念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反映。掌握道德概念对于品德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对善恶、是非的界限搞不清,会导致行为的摇摆;对执行准则的意义认识不清则会产生意义障碍。学生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够根据道德概念去行动,并以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自己和别人行动的是非、善恶。学生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够概括地认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分清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勇敢与冒险、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就能辨明道德的善果与不道德的恶果,从而知道应该怎样在自己的行动中实行道德准则。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概念的教育。
  本文标题: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xinlixue/293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xinlixue/293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