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北美洲-美国(4)

北美洲-美国(4)

时间:2011-02-08 21:1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农业 农业是美国最早的经济部门之一。美国的前身——北美殖民地,主要是作为宗主国英国的一个农业殖民地发展起来的。殖民者利用这里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辽阔而肥沃的土地,大力发展商品性农业。首先是利用奴隶生产棉花、烟草、蓝靛和稻米。19世纪中叶起,又大量生产小麦、肉类,成了西欧的重要粮食基地。农业曾经为美国吸引来大量的移民,积累了巨额的资金,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推动了工业化的进展。目前,农业虽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仅占2.5%,但仍是其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物质基础。它在世界农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特点 美国农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高效率的大农业。农业生产总值、许多重要农产品产量以及农产品出口总量都占世界首位,整个农业实现了全盘机械化,劳动生产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美国农业人口1990年约占总人口的2.63%,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就业劳动力总数的2.3%,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87个人消费。美国农业不仅能满足本国需要,还有1/3~2/5的农产品用于出口。农产品出口约占外汇总收入的20%,在改善美国的国际收支和外贸平衡中起了很大作用。

美国农业生产像工业一样,生产和资本日趋集中,垄断资本对农业的控制愈益加强。美国农场总数已经由19世纪30年代的600万多个减少到1990年的214.3万个。大批中小农户纷纷破产。目前,约占农场总数的1/10的大农场,生产了商品性农产品的60%以上。许多工业、金融、商业垄断公司越来越多地插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加工、贮藏和销售,形成了不少大型的“农工联合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农场。

美国农业商品性很高,农场的产品几乎全部投入市场,而所需要的农机具、化肥、农药、饲料、种子、食品几乎都要购入,致使农产品的命运和不稳定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美国农业最初是靠掠夺土地起家的。1920年以前,美国主要以增加人口和开垦新耕地来扩大农产品产量。那时的美国农业是“屠宰土地”的粗放农业,主要追求每个劳动力的平均产量,而不是注意单位面积产量。随着处女地全部垦完及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便开始靠提高单产来增加产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技术不断出现新突破(专用机械、化肥、农药、杂交良种和封闭式自动化饲养业等),地价不时上涨,美国政府又用津贴的办法鼓励缩小耕地面积,因而促使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目前美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玉米等多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已居世界前列。

美国农业的部门结构比较全面,作为农业基本部门的种植业得到充分发展。美国有耕地28亿亩,牧场草地36亿亩。近年美国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相近(1989年种植业占47.4%,畜牧业占52.6%)。美国农业吸收了世界许多地方的先进技术,除英国移民带来的西欧传统农业(种植麦类、牧草和养畜)外,又向印第安人学来了玉米的种植,西班牙人则传入了放牧业和柑桔种植技术。美国谷物生产中以玉米和小麦最重要。玉米产量占谷物总产量的60%多(约2亿吨),小麦年产六七千万吨,其产量仅次于玉米,有一半以上输往国外。其他还有高粱、燕麦、大麦(主要用作饲料)和稻米。经济作物以大豆、棉花和烟草为主。大豆在本世纪初才从中国引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7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年产量达5000多万吨,已占世界产量的约1/2和出口量的60%多。棉花和烟草是美国的传统作物,战后由于世界烟草消费量的减少,以及化纤工业的发展,加上国外的竞争,使这两种作物的产量踏步不前。近年棉花产量约达300~400万吨。在种植业中牧草也占重要地位,蔬菜、水果的生产也很发达。畜牧业以饲养牛、猪、鸡为主。养牛业中以肉牛为主。西部草原以繁殖放牧为主,粮产区和消费区则重在以精饲料育肥。奶牛和养猪业也很发达。战后,机械化肉鸡饲养业得到迅速发展,在美国东南部出现了肉鸡集中的“肉鸡带”。美国的畜牧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专业化、机械化和大型化室内封闭式的饲养业。

美国农业最严重的问题是生产过剩,生产和价格极不稳定。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力无计划扩大,而市场要求相对不足造成的。在历史上美国农业的发展就同国外市场密不可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除战争期间和战后需求旺盛的少数年份及个别世界性歉收年份以外,美国农产品经常大量“剩余”,造成价格波动,使大量小农破产。

美国农业的另一特点之一是高度专业化,包括个别农场专业化和明显的分区专业化。农业分区专业化在发达国家里是普遍现象。这是农业中技术进步、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美国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不仅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的地区分布上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是各地区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高。

战后,由于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各种专用农机具的广泛使用,以及封闭式自动化饲养场的出现,使农业分区专业化更为加深。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都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都要从事生产以满足自己消费的奶牛和鸡的饲养,以及蔬菜与马铃薯种植等,也改由个别地区专业农场大规模经营。如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州生产了全国60%以上的商品菜和水果;南部“皮德蒙”地区生产了全国的40%的肉鸡和蛋;爱达荷、缅因等州境内的少数地区大量生产马铃薯等等。

农业专业化区 美国在专业化农业区中,一般也是多部门的发展,但有一两种主要农产品与它的辅助部门相结合,得到突出的发展,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一)乳酪带包括东北部和滨湖各州。由于位置偏北,属大陆性温带针叶林气候,无霜期110~150天,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且分布均匀。土壤比较贫瘠。在这种条件下,不适宜种植谷物,但却十分有利于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这里接近工业区,约集中了全国1/2的城市人口,是一个巨大的牛奶和乳制品的消费市场。加之,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他们有饲养奶牛和种植牧草的传统经验与技术。因而该区逐渐发展成为围绕以牛奶生产为中心的牧草乳酪专业化生产地区,主要经营不便远途运输的集约化的农畜产品的生产。现在,它拥有全国奶牛的1/3,生产全国牛奶和乳制品(干酪、黄油、奶粉等)的将近1/2,几乎运销全国各地。

(二)玉米带该区位于牧草乳酪区以南,在北纬40°~45°之间,主要包括衣阿华、伊利诺斯、印第安纳、内布拉斯加和密苏里等州。这里地势低平,肥沃的草原黑钙土,土层深厚,无霜期160~200天,春夏两季气温高,湿度大,年降水量为520~650毫米。这种自然条件极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因而从本世纪40年代起,这里就成为美国玉米的主要产地。70年代以来,玉米带已扩及到西起内布拉斯加州,东至宾夕法尼亚等十个州的部分地区。目前这里生产的玉米已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3/4,并且已经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玉米专业化地带。除种植玉米外,还轮种有牧草与麦类。近年来轮种大豆的愈来愈多,以致成了全国的大豆盛产区,它约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60%。利用这些农产品作为精饲料,饲养猪和肉牛,形成一种科学的农牧结合方式。此带虽以玉米为基础,但就全区来说,商业意义最大的是养畜业,它的生猪饲养量占全国的2/3,肉用牛的头数占全国的1/4,因而玉米带又常称为玉米和肉畜带或玉米大豆带。

(三)小麦带位于中部平原的西部(大平原),主要包括南、北达种他、蒙大拿、堪萨斯、俄克拉何马等五州。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冬季较长而严寒。北部适宜春小麦的生长,南部则可栽种冬小麦。本区属半干旱区,年降水量350~650毫米,且大部分集中在作物生长期的4~8月,秋季气候干燥,对谷物收获有利。除主要种植小麦外,也同牧草等轮种,附近又有天然牧场,故亦常同饲养菜牛相结合。利用铁路和方便的水运条件,本区所产谷物常常运销到较远的东部工业区和沿海一带。

(四)棉花带位于美国东南部。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得克萨斯州的东部,是历史上有名的老棉区。该区无霜期在200天以上,夏季平均气温26~27℃以上,春夏两季多降水,秋季则较干燥,对于棉花的生长、成熟和收获都十分有利,因而长期为美国棉花的集中产区。但是20世纪以来,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南部土壤的侵蚀以及虫害的蔓延,老棉花带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棉花带逐渐崩溃,老棉区的棉田已缩到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带,并且向西推进,形成了一些新棉区。而这里原有的农业则趋向多样化发展,开始向以畜牧业(养畜和养禽业)为主的多部门农业演化。目前,美国的棉花产区大致可分为三带:东部带,包括亚拉巴马、佐治亚和南、北卡罗来纳州。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里曾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4以上,如今大片棉田已改种大豆和牧草,养牛和养鸡业十分发达,并成为“肉鸡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带,即密西西比河下游和三角洲农业区,其中以密西西比州的棉花产量为最多(约占全国产量的1/10),目前水稻和甘蔗生产发展很快。西部带,包括西部平原的两个州,其中有灌溉条件的得克萨斯州是全国棉田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一个州(占全国产量1/3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带的肉牛饲养和高粱的种植发展较为迅速。美国的老棉花带目前虽已分散,不再呈连续的带状分布,但是,由于这里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共性,如自然环境的破坏、生产力水平较低以及人口中黑人比重较大等,因此人们仍然称这一地带为棉花带。

目前美国棉花重点分布区已移向西部,产量的70%集中在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等四个州。

(五)山地放牧和灌溉农业区 以落基山为主的美国广大的西部高原、山地面积约占全国1/3以上,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东部为200~40D毫米;西部则少于200毫米)。由于水源缺乏,地广人稀,因而利用天然牧场发展成为粗放的专业化放牧区。其北部是季节性牧区,主要作物有小麦、豆类和甜菜;南部则为常年放牧区。战后以来,这里很快发展为高度集约比的灌溉性农业区,种植棉花和其他作物。亚利桑那州灌溉区棉花单产高出全国平均单产的一倍左右。

(六)太平洋沿岸北部小麦和林牧业区 位于北纬40°以北,冬季气候温和多雨,最冷月也在0℃以上,年降水量多达1000 毫米。这里的山区开发比较晚,保留有大片林地,宜发展林、牧业;河谷地带则种植小麦、苜蓿以及温带水果。

(七)太平洋沿岸南部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区 这里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地中海式气候区。发展灌溉农业,大量生产蔬菜、葡萄、水果,供应全国各地。加利福尼亚州商品菜产量占全国1/3以上。

(八)混合农业带(即综合农业经营区或烟草与综合农业经营区)位于玉米带以南和棉花带以北,这里主要种植有小麦、玉米和烟草等。

(九)亚热带作物区 位于墨西哥湾沿岸,这里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种植有柑桔、甘蔗、水稻等亚热带作物和早鲜蔬菜,供应全国。

现在,美国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农业地域分工体系。人口集中的东北部地区为主要农产品消费区,中部平原是主要粮食、乳、肉产区。这种农业分区的专业化,能够在一块较大的面积上,集中经营一种或几种主要农、畜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特点,同时能更有效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以及更加广泛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因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本文标题:北美洲-美国(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4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42.html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北美洲-美国(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北美洲-美国(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