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南极洲

南极洲

时间:2011-02-08 21:0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十一章  南极洲

位 置 与 资 源

位于地球南端的南极洲,面积1405.1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大陆为1239.3万平方公里,环绕大陆及岛屿周围的陆缘冰面158.2万平方公里,岛屿为7.6万平方公里。南极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9.4%,大于欧洲、大洋洲,为世界第5大洲。南极大陆海岸线长约2.47万公里,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10多个海所环绕。人们常以南极周围水域的水温、盐度急剧变化的界限即南极辐合线为界(大致位于南纬48~62度),将其所囊括的南极大陆、陆缘冰、岛屿以及周围海域一起,统称为南极地区,简称南极,总面积5200万平方公里。南极洲以南极横断山脉为界分成两个部分:东南极洲从西经30度向东延伸到东经170度,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西南极洲位于西经50~160度之间,面积229万平方公里。

南极洲地理位置孤立,远离世界各大洲,仅南极半岛隔德雷克海峡与拉丁美洲南端的火地岛相距较近,其直线距离也达970公里。然而,在航空、航天技术空前发达的今日与未来,南极洲将日益成为联系拉丁美洲、非洲及澳大利亚大陆等地区之间空中交通的捷径,并且其间又勿需通过他国的领空,因此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南极地区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目前已知,南极洲蕴藏的金属矿物地层范围达3.3万平方公里,有的含矿地层厚6500米。矿物共达220种之多。主要有金、银、铜、铁、镍、铬、铂、锡、铝土矿、钛、钼、锰、钴、锌、锑、钚、钍、铀等金属矿产和石墨、石英、金刚石、煤、石油及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南极大陆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南极半岛以及沿海岛屿地区。

南极的非金属矿物中,有些是现代富集的,其中有各种云母、石墨、萤石和宝石等,并且有些是伴生于其它矿化物质内,这就更增加其经济价值,使南极大陆的矿产资源的前景更为广阔。

被称为“冰雪大陆”的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蕴藏区。南极一个最显著的地理特征是它的永久性冰盖。其陆地面积的98%为冰所覆盖,犹如一个大“水晶宫”。南极冰盖的平均厚度为2700米左右,有些地方则超过4800米,冰盖总体积达2450万立方公里,这相当于全世界淡水总贮存量的2/3和世界冰总量的90%;其体积大致同北大西洋容纳的海水相当,若全部融化,整个世界的海平面将升高50~70米。

南极洲极端严酷的自然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动、植物的生长,致使这里野生生物资源比较贫乏。南极洲陆生植物种类很少,仅850多种,且主要是一些低等植物。海中动物种类较多,是本区重要的野生生物资源。其中,主要的高等动物有海豹、海象、鲸、鸟类和鱼类等。海鸟较多,达45种,其中代表性的是企鹅,它是南极地区的“主人”,存在已有5000年历史,常栖息于海滨地带。哺乳动物中,海豹有8种,海象、鲸目动物有12种。西经160度至罗斯海入口处,为主要分布区。目前,南极周围海域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鲸区,其中长须鲸、抹香鲸、座头鲸和蓝鲸的年产量分别占世界的第1、2、4位。近些年由于人们滥捕滥杀,南极地区鲸资源已陷入危机之中。磷虾是南极附近海域中最重要的甲壳类浮游运动。磷虾密群区域分布较广,主要在南极辐合带以南海域,尤以威德尔海一带寒冷水域更为密集。据统计,南极附近海域磷虾总藏量常年可维持在50亿吨之内。磷虾被誉为未来的“世界蛋白质仓库”。

南极是世界自然科学多种学科独一无二的巨大天然科学实验场。经过长时期以来对南极地区的考察、研究,人类在冰川学、地质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海洋学、植物学、动物学等领域获得了很多新的成果。

至于南极地区每半年左右交替一次的白昼(出现在11~3月的暖季)和极夜(出现在4~10月的寒季),曲线运动永不落的绿太阳;瑰丽奇特、七色缤纷的南极光;如同神话世界里水晶宫殿般的罗斯冰洞;火光冲天、岩浆迸流的火山爆发;奇特无比、蔚为壮观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和异样的自然景观,等等,无一不对世界各地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作为“世界冷极”的南极地区,对于地球的环境,特别是对于全球的气候、动植物生长乃至人类的繁衍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南极这个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好像一个巨大的空调器,控制着地球的热输入,使世界的气温不致过高。此外,南极还向世界其它大洋和大气层输送冷洋流和冷气流,对全球,特别是南半球的气候具有重要的影响。虽然,南极对世界气候影响的复杂性人类至今尚未充分了解其全部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它在全球热对流中的作用却是相当明显的。据科学家们推测,南极大陆在今后的百余年间,对地球的气候变化将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探险、考察与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洲是人类发现最晚、所知甚少以致目前还存许多“不解之谜”的“第七大陆”。

1738~1739年,法国人布维航海时,在南纬54°51′的位置发现了今南极大陆附近的布维岛。1772~1775年,英国人库克绕南大洋高纬度航行一周时,首次进入了南极圈,发现了距南极很近的南设得兰群岛。这些,为后来的真正发现南极,奠定了基础。

19世纪20年代以来,对南极的主要发现和探险活动有;1820~1821年美国的帕尔默、俄国的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以及英国的布兰斯菲尔德等,先后发现了南极大陆的海岸和南极大陆的部分地区;1838~1842年间,美国人威尔克斯沿南极海岸航行1500海里,英国人罗斯到了今罗斯海海面,找到了接近南极大陆最方便的道路,以及法国的迪尔维尔等人先后考察了南极大陆的一些地方和海域;1895年,挪威海员博尔赫格列文克第一次登上了南极大陆;1911年末1912年初,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先后到达了南极极点;1929年,美国海军上将理查德·贝尔更驾驶飞机飞越了南极上空,用不到16小时的时间“走”完了当年阿蒙森用99天走完的路线,从而使南极考察进入了航空时代。

有组织的国际性南极科学考察始于19世纪80年代。虽然在第一次(1882~1883年)、第二次(1932~1933年)国际极地年中也曾对南极作过少量共同观测,但只有在第三次国际地球物理年(即前称的国际极地年;1957~1958年)间,才对南极地区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考察,有12个国家在南极设了62个观测站。这次以南极大陆为中心所建立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观测网,获得了重大成果。

除国际合作考察外,从20年代起,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国家越来越多。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那里建立了40多个常年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站。已建常年站的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南非、新西兰、日本、法国、波兰、乌拉圭、德国、巴西、印度、中国及韩国等。此外,挪威、比利时、印度、秘鲁、古巴、西班牙等国也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或科学家到南极考察。美国于1955年开始在南极洲建立大规模的考察基地,目前它在那里已有4个考察站(常年站),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麦克默多基地(77°51′S,166°37′E)上建有100多幢建筑物,俨然成了南极最大的“城市”。1957年美国在南极点上建立的阿蒙森—斯科特站(90°S,0°00′),已初步具备了人类生活和从事研究的各种必要的现代化条件。前苏联自1956年2月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和平站(66°33′S,93°01′E)以来,已先后对南极进行了几十次有计划的大规模考察。目前,前苏联已在南极建有8个常年考察站,每年均保持有二三百人在南极过冬考察,还在那里建立了火箭发射场和重型飞机机场。

随着南极探险、考察活动的展开,特别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断发现以及战略地位的日益重要等原因,南极这个“地球的最后边疆”也并不平静。一些国家对南极资源的争夺已开始激化。自1908年以来,英、法、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挪威、巴西、秘鲁、乌拉圭等国纷纷以发现、占有、继承、扇形原则(即以南极极点为顶点,各个经度作边界线,某一平行纬度为底边,划一个扇形地区)为根据,对南极洲部分土地提出主权要求,其中英国同智利、阿根廷宣称领有的土地又有不同程度的重叠。没有被宣称领土要求的“无主土地”,只剩下西经90~150度迄今尚未发现有重要矿产资源的西南极洲的部分地区,它们仅约占南极洲面积的15%。美国和原苏联虽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地区的领土要求,但声明保留自己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

由于一些国家对南极地区的领土要求,使南极土地的归属成为一个重大的国际性政治问题。1955年7月,美、前苏、法、英、日、澳、新、挪、比、阿(根廷)、智、南非等12个国家在巴黎举行首次南极国际会议,强调对南极进行考察的国际合作精神,协调各国的考察计划并同意暂时搁置各国对南极提出的领土主张。1958年6月,在美国的倡议下在华盛顿召开了南极国际会议,12个国家代表经过60多次会议,终于在1959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该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正式生放,有效期为30年。条约适用于南纬60度以南的整个南极地区。其后,上述12国又同原联邦德国、波兰、巴西、印度、乌拉圭、中国、意大利、原民主德国等共20个国家组成南极条约协商成员国。目前,《南极条约》缔约国已有39个,协商国26个。

《南极条约》规定,南极仅用于和平目的,禁止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各缔约国要最大可能地交换有关南极科学规划的情报和科学观测成果,还特别规定在30年条约有效期间内(1961~1991年)搁置一切领土主权或领土要求,但并不因此损害各国原来对南极主权所采取的立场,等等。《南极条约》自签署以来,基本上起到了保卫人类最后一块洁净科学基地的作用。1991年4月南极条约组织39个成员国代表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举行第11届特别协商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一项旨在保护环境的协议。协议规定,今后50年(1991~2041)内,禁止在南极大陆开采矿产资源和石油资源的活动。在同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美国、德国、阿根廷等23个协商国签署了协定书。这项议定书待所有26个南极条约组织协商国签字后于1992年10月3日生效。《南极条约》和南极条约协商国通过的所有公约和建议措施,构成为南极条约体系。自1983年起,南极问题已列入联合国大会议程。然而,由于《南极条约》各协商国成员在某些基本观点上尚存在着一些分歧,致使其活动进展缓慢,不尽如人意。

我 国 与 南 极

为了了解和认识南极,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中国从80年代起参与南极事务。我国于1981年5月11日成立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实际上,从1979年初开始,我国新华社记者即应邀随智利南极科学考察团到南极采访。1980年以来,又应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原联邦德国、美国、智利等国的邀请,我国曾陆续选派50多位科学人员赴南极进行了合作考察活动。1983年6月8日,我国加入《南极条约》,成为缔约国;1985年10月7日加入《南极条约》协商国,获得了参与决策南极重大事务的权利。1986年6月,又参加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

在经过长期准备之后,我国于1984年11月20日独立组织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中国首批南极考察队591人乘我国最大的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J121打捞救生船开赴南极,12月25日登上了南极洲,并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岛屿——乔治王岛(前译乔治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地理座标为南纬62°12′59″,西经58°57′52″),还在当年把原计划的夏季站转为常年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越冬科学考察。从此,我国成为在南极建站的第17个国家。从1985年起,每年11月都派出南极越冬考察队。

经过几年的建设、完善,中国南极长城站已经完全具备了常年科学考察的能力。1988年开始在南极圈内筹建我国在南极的第二个考察站。1989年2月26日,我国又于东南极的普里兹湾内的中山湾拉斯曼丘陵地上建成了中国南极中山站(常年科考站;地理座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22′40″)。1991年10月,中国政府代表签署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日渐增强,我国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与科学事业将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标题:南极洲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3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34.html
    顶一下
    (2)
    50%
    踩一下
    (2)
    50%
    -------
    世界经济地理:南极洲(22)
    欢迎你对南极洲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南极洲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