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蒙古(2)

蒙古(2)

时间:2011-02-08 20:30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长期来,畜牧业一直占农牧业产值的90%。但从60年代,由于种植业的发展,畜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1985年仍占农牧业产值的75%和出口总值的70%以上(包括以畜产品为原料的初加工产品)。国内工业品的原料和人民必需的消费品的绝大部分都来自畜牧业。

60年代以来,随着蒙古工业的发展,农牧业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如1950年占65.1%,1960年降为32%,1980年和1990年又分别降为12.2%和9.9%。

长期来,蒙古的牲畜头数一直徘徊在2200~2400万头之间,1990年为2460万头。始终未达战前的最高水平(1940年为2620万头)。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牲畜头数大大减少,1940年人均占有35.4头,居世界首位,1990年降为12头。蒙古畜产品的总量减少,但其人均占有量仍居世界前列。如1983年牛、猪、羊肉的世界人均产量为24.4公斤,而蒙古为128.2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数的4倍;世界奶类产品人均占有量为91.2公斤,而蒙古为132公斤(1990)。1989年马、山羊、绵羊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居世界第1、2、3位;马肉、山羊肉、绵羊肉和牛肉的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前列;1989年绵羊毛人均产量居世界第4位。

养羊业是畜牧业的主要部门,在牲畜构成中,以绵羊为最多,约占60%,次为山羊(19.2%),牛(12.1%)、马(8.2%),还有骆驼。绵羊(细毛羊、半细毛羊)、牛、马多分布在森林草原和草原带。山羊的适应性强,分布遍于全国,以戈壁区和大湖盆地区最多。骆驼主要在戈壁地区放牧,其中南戈壁约占全国的1/4。

蒙古的畜牧业基本上是游牧和半游牧方式,而以游牧为主。多年来,虽然牧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仍属传统的草原牧场型畜牧业,经营比较粗放,尚未摆脱靠天放牧的落后局面。在人—草—畜三角关系中还处被动地位,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如东方省每年要迁移牧畜近20次。天然牧场是主要饲料基地,其牧草占饲料消费量的95.8%,割草场牧草占3.3%,种植饲料仅占0.3%经过工业加工的饲料仅占0.6%,畜产品的商品率低,目前仅占19%。

每年牲畜放牧场,还要随季节而更换地点,虽然每个羊群、牛群和马群都有一定的放牧地段,但农合作社生产队的放牧点——“苏尔”的规模与放牧范围,却因生产经营方向和自然条件的异,以及生产能力的大小而有不同。东北部水草丰美的森林草原地带,“苏尔”的规模较小一般有10~15人,放牧半径不超过20公里,并有半游牧式的经营。在种植业发达的色格省出现了定居养畜方式;中部草原区“苏尔”的规模,大约为4~25人,在20~30公里内牧。南部戈壁区,由于天然草场条件恶劣,特别是缺乏水源,“苏尔”的规模较小,仅4~10人,通常不超过二、三个蒙古包,经常在50~10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移动。

近年来,蒙古的畜牧业生产已向地区专业化方向发展。北部森林草原带成为肉、毛、乳用畜牧业为主,兼种植业发达地带;中部草原地带以肉、乳、毛用畜牧业为主,兼种植业有一定发展地带;南部戈壁地区以皮、肉用畜牧业为主。由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各省区的畜牧业结构特点也有所区别。

蒙古草原牧场的主要特点及其类型。天然草场是蒙古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冬春季能提供3890万吨干草,夏秋季能提供6330万吨干草,在正常年份,夏秋季的牧草可满足需要。全国森林草原带与草原带的牧场,可列为高产牧场,全年可以放牧牲畜;而荒漠、半荒漠牧场则为低产牧场,适宜放牧小牲畜(山羊、绵羊)和骆驼。因此,草地牧场资源是蒙古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其主要特点如下:

(1)牧草种类多,饲用价值高。在600多种牧草中,属优质牧草占4%,良等的占47%,中、低等的占44%,有毒性牧草只占5%左右。

(2)牧草的营养成份丰富。一般牧草的蛋白质含量占4~7.5%,脂肪占0.2~3.3%,纤维占18.7~28.7%,灰分占7.9~16.9%,还有相当份额的胡萝卜素和矿物质。

(3)牧场单位面积的产草量低,且各地有很大差异。总的来看,天然牧场产草量较低,平均每公顷收获量为2.6公担,而谷地草甸牧场每公顷可达5~20公担,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的牧场,一般为2~8公担,而半荒漠、荒漠地带,每年平均每公顷只有0.6~2公担。

(4)天然牧场各季节牧草

供给量多少不等。夏季牧草生长茂盛,是一年中放牧的最好季节;进入秋季后,牧草量逐渐减少,在一般年份中,秋季的牧草量只等于夏季的60~65%;冬季仅等于夏季的20~50%。这不仅造成牧草数量上的不足,更为严重的是牧草质量大为降低。枯萎牧草的可消化蛋白质含量比夏季青草减少了13~18%。由于饲草不足,致使冬季牲畜膘情下降20~35%。如再遇上暴风雪常常造成大量牲畜死亡。

过去蒙古几乎没有种植业,战前(1940年),种植业只占农牧业总产值的0.4%。50年代末期以来有一定发展,1985年上升到农牧总产值的25%。全国现有轮耕地130万公顷,约占农牧用地的0.8%,年播种面积80万公顷左右。以种植谷物为主(约占播种面积的85%)。谷物生产不稳定,单位面积产量低,属广种薄收型。近年来,谷物产量成倍增长,如1989年谷物产量达84.2万吨,人均产量为464.5公斤,自给有余。这里也常因春旱或多秋雨,往往造成谷物欠收。在各类谷物中,以春小麦最多,占播种面积的90%和谷物产量的80%以上。此外还有燕麦、甜菜、马铃薯和饲料作物等。
  本文标题:蒙古(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1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1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世界经济地理:蒙古(20)
欢迎你对蒙古(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蒙古(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