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大谋略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大谋略 > 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研究

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研究

时间:2011-04-06 12:12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如秦岭—淮河、长城、南岭、青藏高原东缘3000米等高线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共7个经济协作区。随后,国家将华中与华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相继出现过许多经济区划方案,或侧重于经济区与自然区的接轨,或侧重于交通运输联系,或侧重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
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暂不包括港、澳、台),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9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带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1997年设直辖市的重庆。该方案从总体上归纳了我国由沿海到内地所形成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特征,为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制订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主要问题在于,此种划分过于宏观,未能反映出各大经济地带内部的发展差异。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存在着显著的发展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但资源能源明显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经济结构来看,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业发达,经济效益较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西部地区原材料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资源加工深度和产品科技含量有限,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对外开放程度也比较低。从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来看,东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但西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至于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渡性突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与东部相比,在发展水平上尚存在着明显差距,整体特征可概括为“比东不足,比西有余”。
最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国家系统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主要内容包括: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强调全国经济的公平增长和四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中央明确指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势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订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总揽全局,兼顾各方,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表3-1  2004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社会经济统计
地区 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元) 工业增加
值(亿元)
 万人 占全国的%         亿元 占全国的%  
西部地区 37127   28.7 27585.17 16.9 7430   7104.7
东北地区 10797    8.3 15133.86 9.3 14017   4869.6
中部地区 36511   28.2 32088.30 19.7 8789   8138.3
东部地区 45034   34.8 88333.10 54.1 19615   34695.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59,94,347,361,489
  本文标题: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研究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oulue/2670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oulue/2670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研究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研究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