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系统的动力内因——地理梯度
十分清楚,与激励变量一道,推动地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地理面内部、地理面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从地理面的外环境和内环境所输入的能量和物质,经过地理面这个系统的变换(或映象)后,即呈现出当时或随后所看到的相应的地理现象,其中当然也有反馈和存贮,但那只不过是使此种从输入到输出的流通路径更加复杂而已。这种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特性,决定着地理系统的性质,决定着地理过程的强度和方向,规定了各种地理要素的存在条件与存在方式,制约着各地理要素间的动态联系与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基本规律的内在实质。现在的问题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制约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即地理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可以从地理梯度的分析中找到答案。
梯度是一种广义的非均衡,它的存在成为产生一切运动和一切过程的基础。所谓地理梯度,是指在地理空间中(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范畴)引起能量、物质运动或地理过程进行的存在不均一。这种存在上的差别,就是产生交换流通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与过程相伴随的速率、强度和方向的基础。就一个地理系统而言,它之所以可能不停地运转,而且所表现出的行为又是如此复杂多样,地理梯度的存在以及地理梯度的作用,不能不视作为维持系统存在的动力。
(一)重力学梯度
举凡地表物质的迁移、转换和循环,地理梯度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重力学梯度,在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牛顿定律对于引力的表述,是讨论重力学梯度的基础。该定律描述了m1和m2两个质点间的互相作用力,正比于二者质量的乘积,反比于二者质量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即
式中负号(-)说明力总是吸引的,r为m1到m2之间的距离,γ为万有引力常数,其数值等于6.67×10-8达因·平方厘米/平方克,正好符合于:若m1和m2分别为1克的小球,球心距离为1厘米时所产生的吸引力。R1为从m1指向m2的单位向量。
显然,引力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4个自然力中的一个。最近的研究又指出,万有引力常数γ的数值并非常数,而是随着时间有着很缓慢的减小,这将对地球上的一切事物,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m1的存在,致使m2所产生的加速度,可以通过F除以m2求得。尤其是当m1代表地球的质量时(用Me表示),在地球表面上的任何物质的质量m2的加速度即可计算出来,它是衡量在地理面中物质迁移的重要度量之一:
式中re为地球的平均半径;R1为从地心沿着半径的向外延伸;g为重力加速度,平均值等于980厘米/秒2,为了纪念其测量者伽利略,又将1厘米/秒2定为单位“伽”。现代的重力仪,可以测出重力加速度的极微小的变化,其灵敏度可达10-5伽。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在各处并非常数,取决于质点在地理面中的位置。影响其变化的因子主要是地球的转动和地表的海拔高度。
通过势函数W的梯度分析,得知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g为地理纬度的函数,这样正常的重力加速度数值,在国际上的通用表达式是:
g=9.7803185(1 0.00530233sin2φ-0.00000589sin22φ)(3.4)
至于地表高度对于重力加速度的影响,可以通过如下的考察:一个球体的质量为M,吸引力的计算(此处暂时忽略向心力)是从中心到某一距离a,并且表示为:
g=GM/a2 (3.5)
式中的G为重力常数。这样,g将随着地表起伏的实际高度而变化,即
本文标题:系统的动力内因——地理梯度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7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