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经济地理学导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经济地理学导论 > 国外工业布局理论介评

国外工业布局理论介评

时间:2011-02-07 14:00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四节  国外工业布局理论介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在工业中的广泛运用,世界工业生产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战后几十年来,各国各地区工业更是突飞猛进。工业布局总的发展趋势是:传统工业不断更新和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工业的专业化和协作加强;地区布局向临海和偏远地区等多向扩展;工业与第一、第三产业的相互交融、渗透等等。总之,世界范围的工业布局正在进一步向新的外延和内涵、广度和深度演变。

近代工业和工业布局理论始于欧美,然后逐步扩散到世界各国。我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晚于西方1个世纪,且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建国40多年来,我国工业虽有较快发展,工业布局理论也有所建树,但是,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工业现代化道路和工业布局理论方兴未艾。因此,总结本国的经验教训是完全必须的;同时,借鉴国外,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也是非常必要的。全方位开放,去粗取精,为我所用,是本单元研究的宗旨。

一、西方理论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研究工业布局理论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工业区位(布局)理论从无到有,由浅入深,逐步趋于系统完整。回顾西方学者对工业区位理论研究的贡献,过去不仅起着开创、奠基作用,为人们研究提供某种基础,他们后来的继续研究,也仍然有着若干借鉴意义。

早在西欧近代工业发展初期,英、法、德等国的一些学者率先着手探讨制约工业区位的某些因素。虽然他们的研究还不可能立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已成为工业区位理论研究的先驱。西方工业区位论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他的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最低生产成本费用吸引工业布局,这一观点一直被后人所重视和沿用。但是由于历史等条件的局限,韦伯工业区位论不仅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世界,而且在当年也是评论不一的,其理论并非所有资本家都予接受并按其行事。韦伯以后,西方工业区位理论研究又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许多经济、地理、社会学家纷纷研究工业区位,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他们的研究涉及自然、市场、运输、劳动力、集聚等,诸多制约工业区位因素,形成成本、市场、成本——市场等许多学派。近些年来,西方工业区位理论又有新的发展,除对前述传统的自然、市场、运输、劳动力、集聚等因素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外,已延伸到社会和行为等方面因素的研究,又出现了社会、行为等新学派。研究领域继续扩大,理论还在不断发展。

(一)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A.Weber)是研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区位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居于西方区位论的突出地位,他的代表作有《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1909年)和《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1914年)。韦伯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在选择工业区位时,要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尤其要把运输费用降到最低限度,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因此,韦伯也是最低成本学派的代表人物。

韦伯在其研究工业区位时,先假定了若干前提条件,如认定研究区域是一孤立国家和地区,只探讨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其他地形、气候、种族、技术、政治制度、政策等都是相同的;原料地、燃料地、消费区和劳动力来源为已知;其他矿藏条件、产品需要量、劳动力供应状况和工资等不变;在这里有普遍存在的原料(如水和砂子——简称遍在原料),也有局部地区存在的原料(如煤和铁矿——简称非遍在原料);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运输方式为铁路。在这些假定前提条件下,韦勃认为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当选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这里影响生产费用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原料和燃料、工资、运费、集聚、地租、固定资产的维修、折旧和利息。韦勃认为,在这些因素中主要的是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运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工资影响可引起运费定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集聚作用又可使运费、工资定位产生第二次“偏离”,即在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关系中寻求最佳区位,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其他因素对区位的影响。这就是韦勃工业区位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

韦勃在分析运费定向,寻求最小生产费用点时,根据原料和市场的不同情况提出:

1)一个市场和一种原料场合,则视原料状况如何而定位:如原料属遍在可取的,区位当选在市场;原料属非遍在的,则看原料自身的纯、粗性质,若为纯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不减少重量),区位选在市场、原料地均可;若为粗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减损重量),区位应选原料地;

2)一个市场和两种原料(R1R2)场合,工业区位则有如下几种形式:如R1R2为遍在原料,区位选在市场;R1为遍在的,R2为市场以外任何地点的非遍在的原料,又都是纯原料,区位选在市场;R1R2为非遍在的纯原料,区位选在市场;例外的是一个原料地通过另一原料地的场合,因为连续通过的原料地和市场间的任何一点的总运费相等,区位可选在其间任何一点上;如R1R2均为非遍在的粗原料,区位选择出现较复杂形式,韦勃发展了龙赫德的区位三角形模式,设: SR1SR2分别为原料R1R2的所在地,M为市场,SR1SR2M相距均为100公里;R1 R2在生产过程中的减损均为50%,各自年需 3000吨。如工业区位在M时,1年的总运量(吨公里)为:①就R1而言,从SR1M为3000吨×100公里=300000吨公里,②就R2而言,_从 SR2 M为 3000吨 ×100公里=300000吨公里,年总运量为①+②=600000吨公里;如区位在SR1,则年总运量仍为600000吨公里;区位在SR2M,年总运量同样为600000吨公里。现在如将区位选在SR1SR2两者之间的X点,计算其SR1SR2原料运到X点加工,然后成品运到 M的年总运量为 561000吨公里,说明 X点比 M、SR1 SR2任何一点均优。从韦勃区位三角形模式看,从三角形三个顶点M、SR1SR2X点的直线长度与SR1SR2M的引力成反比。如若R1R2两种原料的损重率不同,需要量也有差异,为寻求运费最小支出点,企业就需靠近引力较大的地点X建厂;

3)一个市场多种原料场合,韦勃进而应用多角形模式求解,如五角形从五个顶点连线到X点,同理,其直线长度也与运费成反比,这时的X点就是最优区位。此外,对于两个市场以上和两种原料以上的比较复杂场合,韦勃认为也都可利用区位三角形的变形区位多角形求解,以确定生产成本费用最低的区位。

基于上述遍在、非遍在、纯、粗等原料对运费影响特点的不同,韦勃提出了原料指数概念。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非遍在原料的重量与成品重量之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如使用非遍在的纯原料,则原料与成品之比为1;如用非遍在的粗原料,原料重量大于成品重量,原料指数大于1;如掺用部分遍在原料(无需运输),结果需用原料总重量有可能小于成品重量,原料指数可能小于1。由此韦勃得出结论:①从运费看,决定原料指数大小的两个因素(非遍在粗原料的损重程度和遍在原料的掺用或替代程度),对区位选择有决定影响。一种工业如原料指数大于1,区位应近原料地;如小于1,区位应近市场;②应尽量采用遍在原料,以便使工业趋向市场;③利用非遍在纯原料生产,其区位应视其他因素条件而定。
  本文标题:国外工业布局理论介评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ao/2446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ao/2446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国外工业布局理论介评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国外工业布局理论介评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