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代国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经济地理学在国外有了长足的进展,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战后,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以来,地理学研究的主流“人文化”趋势愈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发展较快,在许多国家愈益得到重视,其地位越来越高;②城市化及城市地理问题、区划与区域规划问题的研究在不少工业发达国家越来越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活跃领域;③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开拓了资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及国土整治规划研究等的新方向;④经济地理研究中不断加强社会观点和生态观点,从数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引进有关方法,使经济地理学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愈益发挥其建设性和预测性的作用。
战后特别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的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的趋势急剧发展,工业交通运输高度集中,城市不断扩大、膨胀,给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经济部门与区域管理、地区布局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区性日益尖锐的矛盾,需要对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及生产的地区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这就向经济地理学提出了迫切的重大综合性课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全面研究现代社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研究这种影响变化的形式、方向与深度;②科学地预测这些变化的生态后果,以及研究表述此种后果的科学方法;③进一步阐明、评价自然资源(各单项资源及其地域组合情况)及其有效利用的途径;④研究生产的合理发展与地域组织,城市与人口的合理布局,并使之能保证高度经济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周围地理环境;⑤借助现代及未来技术手段,定向地改造周围地理环境,为人民生活创造最适宜的条件,等。
正是由于经济地理学者广泛地参与有关课题研究的实践,大大地推动了经济地理学在许多国家中比较迅速的发展,除了它所固有的情报性、说明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之外,其预测性作用也在日益增长。人们日益感到,经济地理学这门学科,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综合性的规划工作中是能起到有益的参谋作用的,其研究所以已涉及到市场、政府决策、社会结构对经济布局的影响,故而备受重视,其地位也越来越高。在1980年8月底于日本东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方面,成立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历史地理、城市地理与社会文化地理5个小组,共提出论文255篇(包括复兴区域地理小组),占大会全部论文(509篇)的一半以上;还以日本文化、环境研究、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与粮食生产、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等5个专题,进行了大会的报告与讨论,这都反映了有关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方面的课题研究,密切结合社会实际,愈益受到广泛注重的趋向。
目前世界各国所出版的经济地理学方面的主要专业期刊已达50余种。在不少综合大学的经济、农业、技术、管理科学等专业和商业学院中,都开设了经济地理学课程,并出现了专门的经济地理系和经济地理研究机构。在有些国家,为开展有关经济地理的调查研究,已在政府中建立了直属的业务机构;如前苏联,在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设有生产力研究委员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政务院下设有土地规划总局;日本建设省下设有国土地理院,英国设有土地资源部和土地利用调查局,前联邦德国内务部设有联邦地理局以及独立的城市建设和区域规划研究院;加拿大矿业部设有地理组、商业部设有地理服务处等等。
从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看,提交近几届国际地理学大会有关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中,城市地理和人口地理方面论文之多,引人瞩目。显然已成为当代国外经济地理研究的两个活跃领域。这两个活跃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近今国外经济地理学研究之所以发展尤为突出,主要是由于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发展集中化的趋势愈益强烈。世界城市人口不断剧增。随着人口大规模的高速度地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市数目越来越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日趋扩大。城市化的急剧发展,给工业布局和城市发展、工业集聚与环境保护、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城市规模控制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实际问题,要求进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规模的合理控制。这种情况,不仅使美、英、法、德国等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研究传统比较发展的国家,城市化与城市地理研究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且也使得前苏联等一些长期比较偏重研究自然地理学的国家,也日益重视对这方面课题的研究,即较注重研究不同地理条件下城市居民点的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科学原理等几个方面。
在美国,无论从研究人数或研究成果来看,城市地理学都居地理学中的首位。城市地理学在英国,则是地理学中三个主要专业(其它两个为地貌学和历史地理学)之一。在法国,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乃是战后地理学发展的四个方向之一。前联邦德国的地理学者也广泛地参加了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工作,城市地理学和区域地理都成了该国地理学的主要学科。日本学者对目前和未来日本及世界上的城市化问题也开展了专门研究。波兰着重研究了本国的中小城市发展问题,并提出了今后50年世界城市化趋势的预测,等等。有关国家的一些大学地理系开始为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输送人才,城市地理学在大学地理系的课程设置中取得了自己的地位。
在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上,无论在分布理论或是形态结构理论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对二三十年代以来所积累起来的一些概念的进一步检验,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广泛验证了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这一学说50年代后迅速受到各国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的普通重视,一时成了城市地理研究的热门,在“计量革命”的推动下,并逐步形成了城市地理学中的区位学派。此外,在学科之间还表现出活跃的边缘“杂交”,不但计量分析的应用在人文地理各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而且还引进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人们的观感、行为同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城市的动态过程,从而产生了城市地理的行为学派,共同促进了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至于区划与区域规划研究,则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与方法。苏俄最早于十月革命前即已对经济区划问题研究有所重视。20~30年代亦曾开展了经济区划。60年代以来,配合全苏经济行政区的调整,地理学界投入了相当多的力量,在实践基础上所完成的有关专著,在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所发展。在原联邦德国,从60年代后期起,地理学家进行了全国的经济区划,并出版了一批方法论专著。在部门经济区划——农业区划方面,美国较早地进行过本国农业区划与轮廓性的世界农业区划工作。前苏联在十月革命后,曾先后多次组织多学科的专业人员进行全国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农业区划工作,在研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过多种划区与布局方案,以供制订远景发展计划和土地规划之用;1975年由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协作完成的《苏联全国土地自然——农业区划》,把全苏划分为3个农业带、14个农业地带、1个农业地区及5个农业亚区。
对于区域和区域开发研究,由于西方地理学在50年代与60年代加剧学科分化,综合性的区域研究曾一度消沉,致使地理科学的整体失去了中心。经过50~60年代大规模的恢复和建设,一些发达的工业国家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此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资源和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但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尤其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并未缩小,地区间、国家间的竞争加剧了。为了在竞争中占有较有利地位,各国各地区都力求制订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发展政策,寻找自己的发展途径;而在区域发展中,又都面临着如何使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取得协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理学者(包括经济地理学者)应用生态和系统论的观点,以地域为单元来综合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把景观的研究纳入到区域人地关系的研究之中。于是,曾一度被冷落了的区域和区域综合开发的研究又被摆到重要地位。伴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而广泛掀起的区域和区域开发研究,在全球各地风起云涌,汇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其中作为区域与区域开发研究具体化的一项主要课题,区域规划60年代以来,其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①区域规划的数量大、类型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地区都已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如前苏联在60~70年代中经济地理学者与有关学科的学者一起,编制了约450个工业区、工业枢纽的区域规划;②把全国各地的区域规划联系起来向整体化发展。如法国、前联邦德国把全国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区域,进行全面规划;③在规划中提高了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重视程度;④区域规划与制订区域发展政策相结合。
本文标题:现代国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ao/2444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ao/2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