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设计 >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我国教学设计(2)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我国教学设计(2)

时间:2012-09-16 08:4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师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板书: 1. 区域差异

教师出示 “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 ” (挂图),并提问:

观察 “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 ” ,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发言: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教师板书: 2. 区域发展

教师提问:

1. 读图 9.1 ,结合已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总结:

1. 从图 9.1 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些都是东北平原的农业资源

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商品粮生产,是东北平原区域发展的方向。因而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 家乡发展经济的地理条件既有优势也存在着问题。就人口这一条件而言,从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而从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

发展农业要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工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并积极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这样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创造了更多的产值。看来,因地制宜

发展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教师承转:有了优势,是否就能够发展得好呢?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我们家乡加工的产品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任何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也就不能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

发展需要其他地区的合作。

教师板书: 3. 区域合作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或录像和图片

“ 三北 ” 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551 个县,占国土面积的 42.4% ;规划造林 3 508×104

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 “ 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 。 2050 年防护林体系将全面竣工,届时 “ 三北 ” 地区农田实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牧场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

成的荒漠化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学生阅读后思考:

1. 为什么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营造防护林?

2.“ 三北 ” 防护林的建设对于促进区域发展有何作用和意义?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概括:

1. 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阻碍了这些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建设 “ 三北 ” 防护林,是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2.“ 三北 ” 防护林的建设这一事例说明为了促进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人与环境的协调是任何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课本 P88“ 活动 ” 中的第 2 题。学生分成 “ 南水北调 ”“ 西气东输 ”“ 西电东送 ” 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两个小组。先分组讨论,而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

表作为小组发言人,到讲台前阐述本组的认识和看法。

师生小结:问题 1 :工程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大屏幕展示)
重点工程 输送资源源地 输送资源目的地
南水北调
西线方案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入黄河,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
中线方案 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北京和天津
东线方案 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 河北、天津
西气东输 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 上海
西电东送
南部大通道 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水电站 广东
中部大通道 金沙江干支流水电站、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 华东地区
北部大通道 黄河上游水电站和山西、蒙西地区坑口火电站 北京、天津、唐山

问题 2 :工程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1. 解决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因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2. 使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 给工程沿线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4. 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也有效解决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生态问题。

总之,跨区域工程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通过以上事例我们看到不同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个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板书:二、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板书: 1. 发展中的大国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

从 1978 年到 2001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 9.4% , 2002 年也超过了 7% ,超过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001

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日、德、法、英,居世界第 6 位, 2002 年经济竞争力居世界第 3 位。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比 2001 年上升了两位,居世界第 31 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尽管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偏低。

学生阅读上文,结合 “ 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 ” 这一话题,讨论思考为什么说我们国家是一个 “ 发展中的大国 ” ?
  本文标题: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我国教学设计(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sheji/4177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sheji/4177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我国教学设计(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我国教学设计(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