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专题七 如何实施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4)

专题七 如何实施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4)

时间:2012-08-04 20: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二讲 区域发展案例教学的讨论和观点梳理

 

一、专家观点 

案例分析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和方法,如何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和实验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案例分析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简单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实现上述目标的方法很多,有效形式之一是在探究性学习中选择案例(或个案)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或放手交由学生自己探究,这是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能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技能,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要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典型性,即所选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要能充分运用学生已具有的知识和技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二是真实性,即所选案例以及涉及的资料,必须是实际存在的,不能是虚构的,尤其应体现学生的亲身体验,注意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所处环境及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中选择典型案例。三是可操作性,即所选案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及探究能力,既要防止所选案例过于理论性、专业性,给人以高不可攀的畏惧之感,又要避免选题过于简单,给人造成垂手可得的简便错觉,应体现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操作性。 

(二)案例的选择和确立必须突破现行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体例,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突出知识的重新组合,注重能力的综合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仅仅只涉及某一学科知识的案例是没有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是案例分析法的基本属性。因此可见, 案例分析法一方面延伸和扩展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疑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留下了广阔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三)案例分析法要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四大特点, 一是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即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应涉及包括课本在内的所有学习资源学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学生的生活体验;二是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即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它追求的是探究的过程体验,而不再是传统教学和学习方式所追求的学习结果;三是学习形式的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学习的主阵地、以讲授——接受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主体位置,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增长才能;四是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的方式不再仅仅是终结性的笔纸考试,还包括对探究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实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四)案例一旦选定,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转变。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首先是促进者,在这一角色的扮演过程中,一是要积极地旁观,随时掌握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各种情况,思考如何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二是创设良好的氛围,采取各种适当有效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其次应是指导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承担着课堂管理者的职责,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探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仅是管理者,更是指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调查、考察、实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指导学生如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论点并升华为理性知识,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实验、调查、考察报告或论文等。第三应是合作者, 探究性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过程,其探究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由居高临下的师长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更由于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均已突破了“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限定,所涉及的内容也不再是教师所教学科的内容,因此,对教师而言也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在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除了学习之外,主要是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并通过自己求真、务实、严谨的态度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通过合作,使师生之间得到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探究过程的合作和探究过程的展示,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使学生体验成功;通过参与,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第四是开发者,从某种意义上讲,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学习)既无大纲也无课本,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因此,对教师而言,课程开发就成为教师职责的应有之意。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应主要体现在:将多学科内容重新整合,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开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和学生体验的新课程,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有鉴于此,教师应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并注重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性的开展课程的开发工作。 

(五)案例分析法的基本步骤:第一步,选择案例,确立命题;第二步,成立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提纲,研究提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成员和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第三步,收集相关资料,资料的来源包括书籍、报刊、影视、网络等;第四步,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开展分析研究;第五步,检验研究结果;第六步, 撰写报告或论文;第七步,成果展示或交流,并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提交有关部门;第八步,总结与反思。 

(六)实施案例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在实施案例分析法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下列倾向:一是简单化,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二是格式化,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应得到的结果以流程的方式事先告知,这样就达不到体现参与、追求体验的预期目标;三是规范化,用成人的科学研究去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这既对学生是一种苛刻要求,也背离了探究性学习的初衷;第二,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体验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应淡化对结果的要求,允许结果或结论的多样性;第三,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记录探究日志,随时进行小结,及时调整研究方法,避免走弯路;第四,不可忽视学生探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功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探究成果既包括报告或论文,也包括学生探究过程的体会或经验,展示和交流的方式很多,如成果展示会、报告会、答辩会、论文(报告)集、专题板报等,对学生的成果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点评,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第五,受学生学识、能力、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独自一人完成一个案例的探究是很困难的,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组或自由组合,明确组内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案例的命题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采用类似语文作文的话题作文形式让学生自拟标题。第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可采用评语加等级的方式评定成绩。第七,教师要注意案例的收集和分类,建立自己的案例库,逐步构建成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学科特色、教师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在各种版本的普通高中各科实验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性案例。在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应给它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内涵,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实施,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学习)效果。 

(陈启洪 深圳市益田中学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中学特级教师 

二、一线教师反思 

在地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探索 

------以湘教版《地理Ⅲ》“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例 

胡继兰(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  528000) 

新课标教材《地理Ⅲ》(湘教版)大量运用了案例教学,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思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现以“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例,谈谈对案例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课本案例的精讲与拓展 

教材的案例经过精挑细选,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问题的设置也很有启发性,因此要精讲课本案例。例如:选择“洞庭湖的变迁”这个案例来探讨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很有代表性的。教材通过“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萎缩的洞庭湖”、“洞庭湖变大了”三个案例较好地呈现了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前后的变化,但对退田还湖后湖区产业的变化及农民的出路问题,教材并未深入分析,仅以活动的方式留给学生探讨。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农民失去土地的艰辛与无奈,因为不了解而不能深感同受,探讨就无法深入,也就难于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因此,我设计了题为“洞庭湖区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研究”的研究,作为本课主题活动之一供学生选择。(如下表) 


主题活动:洞庭湖区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研究背景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之后,我国政府在长江中游实施退田还湖政策。从“与水争地”到“为水让路”,洞庭湖流域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活动目标 
 了解湿地的作用,认识恢复湿地的重要性,探讨解决退田还湖后出现的新问题。 
 
活动步骤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活动主要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完成。 

了解退田还湖之前湖区农民的生活。以某一家庭为例,介绍该家庭主要成员及各人所从事的工作、收入状况及洪水影响情况。 
了解退田还湖之后,当地基础设施的变化,该家庭的就业状况、收入情况以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他们的困难,你有好的建议吗? 
写成调查报告。 
 

(二)选取延伸案例,扩大知识视野。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也可选取更有代表性的案例。例如,某杂志上有这么一篇文章《失而复得的湖泊:草海》,其中提到解决退田还湖后农民处路问题的方法——“草海模式”。 

[案例]

失而复得的湖泊:草海 

草海,位于我国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一个高原淡水湖泊,水域曾达45平方千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每年约有400多只黑颈鹤,700多只灰鹤及数十万鸭类、鹭类在此越冬。 

20世界70年代,地方政府为解决耕地不足问题,开始大规模排水造田,获得330多公顷农耕地,而水面仅剩下了5平方千米,草海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鸟类几乎绝迹。为恢复草海,重建湿地,1981年动工建设蓄水工程。蓄水后,草海水域面积达25平方千米。草海又重现群鹤起飞、渔舟唱晚的景象。 
但是,蓄水后,“农民要吃饭,要发展;鸟类要生存,要保护。”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呢?1994年,草海保护区管理处与国际鹤类基金会(ICF)和国际(TUP)组织开展自然保护与社区扶贫相结合的合作项目,让农民参与草海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因其卓有成效而被国际社会喻为“草海模式”。 

项目实施有两种方法:一是渐进战略,TUP赠款帮助草海最穷的人通过开办小企业或者做生意扶贫;二是村寨开发基金,经国际组织及中方配套的总共6.72万美元交给农民自己管理。草海保护区管理处给村民上了一堂自然保护课,然后将保护区的工作交给村民自己去做;同时规定村民想参与项目,必须种5种数。 

“草海模式”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当地的农户。他们建起了家庭饲养场、食品加工作坊·农民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的信心大为增强。他们意识到“草海”是他们自己的,他们一边发展经济,一边投入到生态保护中。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删减和处理,形成一个学生学案。希望学生能从草海的成功中得到启示,为洞庭湖区农民找到更好的出路。 

(三)探究身边的案例 

新课标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倡导学以致用。生活中的案例,具体、生动、真实、易懂,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促使学生根据案例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最终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概念、原理。本课中,我还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佛山禅城区最重要的两条河流湿地:一条是由于污染而基本丧失的生态效益的汾江;一条是目前佛山主要水源地及未来城市市中心的东平河。如何确保东平河不会变成第二条汾江?东平河沿岸开发应注意什么问题?因为平时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两条河流,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四)针对案例合理设计问题 

怎样设计案例中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合理的?让学生有话说,能激起学生探讨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能真正动脑思考的问题,才是成功的。问题的设置应从教学目标、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的认知心理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出能引导学生探究的高质量的问题。同时要注意,题目不可太大,尽可能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例如,《失而复得的湖泊——草海》案例设置的问题是:1、“草海模式”成功的核心是什么?2、“草海模式”的成功,需要哪些人的参与?他们是如何做的?对解决洞庭湖区农民的出路问题有何借鉴意义?题目的指向明确,为学生的思路找到一个切入点,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案例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五)做好归纳总结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完案例时,应当恰当地归纳、提升、小结。由单一案例延伸到同类问题,再上升到教材需要学生掌握的原理和规律。本课中我设计的小结是:无论是洞庭湖、草海还是我们身边的河流,任何一种湿地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们的重要价值。人类开发利用湿地一定要合理、适度,做到人地和谐发展。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 

顺德华侨中学 萧功政 

[知识与技能]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三维目标的相关要求和“内容标准”的要求,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可设计为: 

1、知识与技能:在课前要求学生围绕“德国鲁尔区”这一主题收集、处理、运用地图和数据资料,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条件,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中讨论得出治理德国鲁尔区的措施,并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就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措施(这很重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人类必须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规律设计人类活动,以及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①学会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②鲁尔区衰落的过程及原因。 

 ③鲁尔区新发展的措施及其对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 

2、难点: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学情分析] 

1、已有能力: 

认知能力——高二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发展了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能力。 

知识储备——高二学生已经学会了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本方法。 

2、兴趣和动机:教师在导入的时候提供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材料,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 

3、存在问题:学生对初中德国地理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教学过程] 

本节知识教材已经叙述得非常详细,教师如果不对教材进行挖深和拓展,那本节课将变成一节历史的讲述课,毫无价值,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导入:先看材料,了解我国资源型城市的面临的困境,然后带着问题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课的讲解先从传统工业区的特征导入,带着问题思考。这样既可以巩固必修二《传统工业区》的知识,又可以为讲解本节课中鲁尔区的衰落埋下伏笔。 

先通过材料了解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地位。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其原因。 

德国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近600万,占全国人口的7%。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一、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教师提供阅读材料,由学生分析和总结其区位因素。 

1、丰富的煤炭资源:  

储量大,开采条件好(埋藏浅,甚至可发露天开采)  

2、离铁矿区较近:自身并没有铁矿,但离铁矿近。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期来自瑞典、俄罗斯等地,依靠莱茵河的水运,铁矿运输方便。

3、充沛的水源:三条河:流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4、便捷的水陆交通: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为鲁尔区原料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 

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然后教师再对其区位因素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很可能会讲到其他很多未提到的因素,对合理的,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的的制约因素)  

本部分知识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教师再设问,由学生回答。 

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衰退,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衰退的内在原因) 

鲁尔区是与其它传统工业区一样,也属于煤铁复合型工业区。其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 

生产结构单一的突出问题是,某一工业部门的衰退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退。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同时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3、世界性钢铁过剩(钢铁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产钢国,钢出口国增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钢产量增加很快。);20世纪70年代后钢铁的市场需求量减少(受经济危机冲击和钢产品的替代品广应用的影响),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对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产生冲击。 

5、其他原因

(1)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中小批量定制式生产;大企业——中小企业) ,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二中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2)用地紧张,地价上升

(3)环境污染严重,投资吸引力减弱

然后教师再做总结,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其根本原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针对生产结构单一(衰退的内在原因) 

即: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这是综合整治的核心。包括: 

(1)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企业合并:形成规模效益。数量减少,就业人员减少,但生产效率提高。钢铁工业西移(近铁,甚至与荷兰联营,减少运费,降低成本,减轻环境污染)  

(2)鼓励和引进新兴工业。20世纪50年代工业部门主要为煤炭,钢铁,化工三大类,90年代增加了多种工业部门。(学生看材料,比较前后工业部门的变化)  

(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如工业旅游:本来是想搬走,可是太多了,于是借鉴美国的作法,开展工业旅游。第三产业人数不断上升,说明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上升。  

2、发展科技,繁荣经济——针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这一根本原因 

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撑。  

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4、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吸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入驻。鲁尔区的河流有“欧洲下水道”之称,可是现在却是“鱼翔浅底”。

四、鲁尔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案例研究:)  

1、辽中南重工业区与鲁尔区的比较(教师提供素材,由学生讨论,得出辽中南的区位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措施) 

2、回顾新课导入时的问题,通过学习鲁尔区的经验,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教师归纳总结: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不同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的区位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只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发展是肯定行不通的,而必须一得之愚,制定合理的发展措施.


  本文标题:专题七 如何实施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131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131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专题七 如何实施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专题七 如何实施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