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专题七 如何实施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

专题七 如何实施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

时间:2012-08-04 20: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一讲 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三环节

一、专家及一线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

珠海一中 杨金燕老师

以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因为学校教学的需要,我在高二一学年内讲了两遍必修三。在这两次教学中,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教学设计一

1.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学主题“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2.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3.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

4.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5.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

1.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

2.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

3.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案例

4.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结论

5.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

6.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

7.教师提出新课题:尝试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课后完成

地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条要求:(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第二种教学设计很好地达成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三条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更学会了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研究规律和方法,体会了问题探究的过程。这为学生分析新的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由此我想“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二、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三环节之一----案例的呈现

案例的呈现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一个好的案例呈现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并且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

案例呈现的最基本的要求:

1.从具体的事件开始而不是从道理开始

2.只呈现案例的事实,不要急于分析案例

教师提供和呈现的案例,可以是必修3教材内出现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编的案例;

呈现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但是要尽量符合以下几个原则:典型性和导向性;启发性和实践性;趣味性和多样性。

三、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三环节之一----案例的分析

案例分析中,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思考,略结论、重思维过程。要在分析教材或教师提供的精选案例的同时,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的职责

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

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是很大的,他既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教学的引导者,他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1、讨论井然有序;2、提出切中要害的和关键性的问题;3、把学生个体的讨论意见集结在一起;4、要具有时间概念;5、要将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6、避免总是使用同样的案例;7、协助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的观点更能站得住脚;8、仔细考虑教学参考书中给出的建议。

针对案例的提问和活动设计

.问题直接针对案例

.隐含应该学习的原理

.在案例分析完成前,避免转向分析其他地区的案例,以免案例学习活动过散

案例资料与设问的关系举例

.如果案例中给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下列问题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是你,你会采取什么措施防治荒漠化?

.如果案例中给出的是事实,即当地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归纳,则下列的问题有效:

当地人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荒漠化?

我们还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

.诊断性问题:

“案例情境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哪些是最关键的?”

“此案例涉及了哪些地理要素?”

.资料获取性问题:

“案例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案例主角采取这种解决方法的动机是什么?”

.行动性或推理性问题:

“如果你是案例的主角,你会采用什么不同的措施?为什么?结果可能是什么?”

“此案例和什么地理原理(或观念、方法)有关?”

案例分析中活动的形式

.讨论

.辩论会

.听证会(角色扮演)

辩论会:鱼的还是渔民的悲哀

案例:某地有一湖泊,盛产鱼类,周围人家均以打渔为生。渔民为增加收入,投资改进捕鱼工具,将小木船换为大帆船,把小鱼网换成大鱼网。很显然,起初,渔民的捕获量将明显增加,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一旦渔民的年度捕鱼量超过了鱼类自身的年度繁衍量时,湖泊中的鱼类资源便会遭到破坏,渔民的捕获量必然下降。而渔民为了保持甚至增加产量,便进一步投资改进捕鱼工具。将大帆船改为机动船,把粗网改为细网,这样一来,虽然在短时间内渔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湖泊中的鱼类资源几乎完全被渔民的贪婪和无知所摧毁,使得本来贮量丰富的鱼类却成了珍贵动物甚至绝迹。

.有人认为:环境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没有价值的,人人都可以无偿的使用。

.也有人不同意,认为: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不可供人类随意的、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

.你同意哪一方的观点?为什么?

有关一次性质生活用品的听证会活动设计:

1.作为仲裁委员会成员,需要认真听取各方人士的发言,归纳出各方的观点及支持其观点的理由,完成下面的听证会记录表:

2.仲裁委员会各委员商讨分工,然后分别收集关于一次性用品的各种资料,加以整理,形成关于一次性用品的发言提纲,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材料充足。

3.召开仲裁委员会全体会议。首先由各位委员分别陈述自己关于一次性用品的观点,论证其理由。然后,委员间互相质疑、讨论、辩论、协商,逐步形成仲裁意见。最后,就仲裁意见进行全体表决,通过仲裁委员会的最终仲裁意见,写出仲裁意见书。

实例:鲁尔区之旅

角色扮演的方法:

.针对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问题,设计了一个访问鲁尔区的东北经济智囊团,学生分别担任考查团中的成员,考察鲁尔区的情况,再把它的经验运用到对东北工业区的改造中。

.开始:布置考察任务;提交考察报告;召开新闻发布会(在与“记者”的一问一答中表达对东北老工业区改造的想法)。

.课前预备工作:查找有关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资料。

(源自林培英老师《新课程背景下的案例教学》PPT)

分析和讨论案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实质是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

操作程序: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对比分析、变式分析、延伸分析、反证分析)

教师的作用——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学习

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

上好案例教学课,案例的分析过程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思考教学效果:①是否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耐心倾听学生的独立见解;②是否善于欣赏学生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竭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压力;③是否大力启发鼓励学生探索和选择新途径处理问题,不满足于停留在已经明了的问题上;④是否成功地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将传授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使对新知的获取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⑤是否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体悟到任何概念、公式、定律等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学习、认知是为了应用,只有在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中,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更有意义;⑥是否把"置疑"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敢于向教师、书本甚至权威挑战性地"置疑";⑦是否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断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引起新的追求的自我激励机制;⑧是否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⑨案例中还应设计对学生提出的新奇问题有较强的应变策略和处理能力的内容;⑩案例设计中还应考虑是否有给出概念、引起学生思维和让学生在案例中寻找新途径拓展概念以及重组新的概念的可能。

四、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三环节之一----案例的提升和拓展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对地理分析方法的掌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那么是不是最终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呢?

课标指出“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对案例进行提升和拓展。

详细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案例的拓展

.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概括分析能力的提升,还包括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他的局限性,因为一个典型的事物是不可能全面的来反映、展示一类事物或者同类事物的普遍规律。怎么来弥补这种局限?就牵扯到我们要用一些拓展的案例来进行一些补充。

案例的拓展在教学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材中所提供的案例虽然典型,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时候无法涵盖各种不同地区、不同学员情况下的不同的要求,通过拓展案例可以使我们的案例教学更加丰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加深入,更加有说服力。比如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拓展了一个晶圆制造厂的案例。

.第二个方面,拓展案例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比如我们在讲到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学过了以后能不能用到类似的问题上去呢?所以就拓展了一个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像这样的拓展能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加深对已经学到的案例分析能力的巩固,能够加深对刚刚获得的这些原理的认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拓展能够使原来的一些东西——原来的教材、原来的课本上的案例,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甚至是更加容易理解。

.第四个案例的拓展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总而言之,案例的拓展,是要学生能够利用在第一个案例中学到的原理,去解决一个新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也就是说,学以致用。拓展案例还有一个意义,能够弥补学习单一的具体的案例所带来的很多的局限性。事实上,很多的原理不是靠一个具体的案例能获得,可能要许多的案例学完之后对原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在拓展案例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在案例拓展当中的信心?

一是对于拓展案例的内容,我们在课堂呈现的时候,不要蜻蜓点水,要层层深入,让学生有一种探究感或者是揭开谜底的快乐。

第二,拓展案例的选择方面,一般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学生能够理解接受。

另外,如果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拓展案例,他们可能会有更高的兴致。在教学案例结束之后,教师准备几个相关的案例,由学生根据他们自己掌握的一些方法或者一些原理情况,来自己选择,也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方法来决定,也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如果学生选择他们相对合适的案例,就说明他们本身对于案例的方法,或者一些案例呈现的原理是比较了解的.用自编的案例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会更浓,探究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相 关 教 学 课 例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3(鲁教版)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刘金龙(江苏省清江中学 223001)

[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的编写虽图文并茂,但以叙述性为主,可读性较强.如果讲教材比较之无味,听之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因此,本节教学精选数个探究性问题,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适时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增加信息的引入量,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课堂容量。本节内容的教学宗旨不仅仅在于掌握“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重在学会这一类案例分析方法,故通过本设计中的“探究活动8”提炼方法,通过“课后探究b”进行能力迁移。另外,在各向题探究之后得出较规范的答案也很重要。利于培养学生的聚敛思维和表达能力。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3”的核心内容,“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选取我国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以“区位优势—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对策措施”为主线,如初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目标分析]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学会收集和利用图标资料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特点,分析区域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探究其解决的措施;学会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表述能力。

3.体会探究。讨论的乐趣和展示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培养学生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规范表达。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经济发展快”个“城市化水平高”;第二课时:“问题与对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春运期间“民工潮”录像,并定格在拥挤的广州火车站画面上。问:为什么大量的民工涌向广东?

先让学生讨论一分钟。然后学生发言。教师小结,突出主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民工来打工。

过渡:下面两节课,我们就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探究分析“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希望各位同学积极参与到探究中来。

探究活动1

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和第102页(知识窗——侨乡),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分布图”、“广州市气温曲线和江水柱状图”等。请从自然、社会经济方面,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分别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等发面分析有利的自然条件;从交通、人口、城市、区位、政策等方面分析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学生可抢答、互相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课后探究a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供需状况如何?为什么?应如何解决?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发展条件,并能针对问题探究解决途径。

探究活动2

读课本图4—3—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完成下表,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年份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三大产业比重之和

1980年

 

 

 

 

1990年

 

 

 

 

1994年

 

 

 

 

1996年

 

 

 

 

1999年

 

 

 

 

指导学生完成填表内容后,师生共同小结:

探究活动3

结合课本图4—5“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和多媒体展示“1980年和1999年珠江三角洲各等级城市数量统计表”,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特点及主要原因?分析其城市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原因。

要求学生回忆城市化表现有哪几方面?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城市分布有何特点及原因。

 

特点

主要原因

城市化

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形成城市群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市分布

大多数城市沿河分布

河流有强大的供水和航运功能

探究活动4

结合课本103页“活动:是什么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让同学们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观点并进行简短辩论。(控制在5分钟以内)

教师小结: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发展是众多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应是改革开放政策。
  本文标题:专题七 如何实施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131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131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专题七 如何实施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专题七 如何实施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