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他双手插腰,歪着脑袋,噘着嘴,瞪着叔叔,做出生气的样子。
6.这时轮船上人们一阵骚动,有些人皱紧了眉头,用手捂住鼻子,嘴里
还嘟嘟囔囔地说一些不满的话。
7.李爷爷瞪了瞪眼,气哼哼、颤巍巍地走开了。
8.来的客人可不少,男男女女,穿红着绿,贺喜的,帮工的,凑热闹的,
个个喜笑颜开。
9.出题人步步紧逼,抢答者沉着冷静,对答如流,整个赛场上掌声和喝
彩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10.几个老外一下子买了.. 20多条牛仔裤,一边叽哩哇啦地说笑,一边七
手八脚地把货塞进大编织袋里。
五、写校园外的事情的参考段落
1.在熙熙攘攘的购物市场上,两个老外正在认真地挑选衣服。那个男老
外选了一件风衣穿在身上,转了几下身子,女老外上下左右看了一番后,连
连摇头。于是,那个女老外帮着男老外脱下那件风衣,又把它放回原处,转
身便来到另一个摊床。摊床上那个精灵的小伙子一边用俄语说:“欢迎,欢
迎!”一边很礼貌地拿出一件风衣递给老外看。那个女老外先翻看了一下衣
服的商标,接着帮那个男老外穿上风衣,女老外前后左右看了几遍,便指着
衣服的商标高兴他说道:“上海,哈勒绍!”两个老外终于买到了一件称心
如意的风衣。
(“老外”和“哈勒绍”这两个词语用在文章中,增加了生活的气息。)
2.火红的晚霞中,他们一个个红光满面,兴致正浓。瞧,他们穿着很时
髦的蝙蝠衫,随着乐曲的节奏翩翩起舞,脸上的皱纹在优美的旋律中都舒展
开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随着乐曲的明快节奏,这些老
人的步伐和动作也在不断地变化,时而双脚不停地点踏地面,时而双手有规
律地上下起落,时而来个“对佛掌”,姿态潇洒;时而又来个滑稽的“乌龟
伸缩”,令人忍俊不禁。扭啊,跳啊,他们越跳越欢,越跳越开心,越跳越
显得年轻。
(这一段中的一组排比句用得很好,把老人们欢快舞蹈的样子写出来
了。“时而”这个词语是“一会儿”的意思,用它来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最合
适了。)
3.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儿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
花、丰收锣鼓..满街的秧歌让人目不暇接,满街的锣鼓声震耳欲聋。人们
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
追着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老人跟着秧歌队跑..流连忘返中,说不定你也
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这一段文字的小作者是很会写文章的,他有一个本领,能把句子写
得像对偶句一样,让人读起来觉得很有味。比如: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
着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老人跟着秧歌队跑。)
4.这时,一队身着西装的日本朋友从西门走过来,主动向我们招手,向
我们亲切问好。他们有的用熟练的中国话与我们交谈;有的拿出小本子让我
们签名;还有的向我们赠送红色气球。一位日本女青年为我们画了一只活泼
可爱的小熊猫。另一位身挎照相机,戴着黑边眼镜的日本朋友,通过翻译向
老师表示,为了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愿意与我们合影留念,老师欣然同意
了。同学们手持风筝,很快地聚集在一起。几位日本朋友站在后面,亲热地
抚摸着我们的头,搂着我们的肩。有一位日本朋友把杨玲高高地举了起来,
“咔嚓”、“咔嚓”,一个个中日友好的镜头拍摄了下来。
(作者写日本朋友选了两个重点人物,一个是画画的,一个是拍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