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为铁索悬桥,所以又称大渡河铁索桥,是甘孜州的门户,康藏交通的咽喉。据《卫藏通志》载:“沪定桥”为康熙皇帝命名,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桥头悬挂着康熙帝御书“泸定桥”三字匾额。
此桥东西跨长100米,宽3米,每根铁链约重2.5吨,由890个扁环扣联在一起,上铺木板形成桥面,桥的两侧各悬2根铁链作扶栏。桥的两端,各有一座20米高的桥台,内置若干铁桩,13根铁链铆定其上。桥台自重作为压重,承受铁索的巨大压力。桥的东西两端分别铸有铁牛、铁娱蚣,表达了人们镇服“水妖”、铁桥永固的美好愿望。桥东对面左侧置有康熙年间的《御制泸定桥碑记》,上有修桥的起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内容。
泸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l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事实上,在修建此桥时,荥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云集在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已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这是我国先辈桥工对索桥建筑的一大贡献。
更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是,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至此,以22位勇土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敌,红军遂过大渡河。4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诗,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来描写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和红军夺桥飞渡、英勇战斗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此处修建了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泸定桥红军纪念碑,还修建了“红军楼”,收藏有大量红军文物、苏维埃政府史料实物;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著名人士的书画、题词,并展出当年泸定桥战斗的众多史料。
泸定桥是世界著名的铁索桥,屡次在世界桥梁博览会上展出;是我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标题:泸定桥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zgly/sichuan/86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zgly/sichuan/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