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中共余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坚定信心、合力攻坚,锐意进取、狠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协调发展。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增长9%;实际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6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39亿元,分别增长3.4%和17.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增长1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5亿元,增长16.2%;实现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54.5亿元,增长2.8%;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31元,分别增长7%和11.2%;城镇登记失业率2.8%;人口自然增长率-0.8‰。我市光荣入选首届十大(县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推动经济平稳增长。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以“企业服务年”活动为载体,深化服务举措,千方百计增信心、战危机、保增长。组织开展“进村入企送服务”活动,全年共帮助企业解决难题1218个,难题破解率达90.8%。全面落实轻税减费政策,提前兑现各项政策扶持资金,全年共为企业减免各项税费、拨付各项财政扶持资金12.1亿元。加强企业融资服务保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金融保障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开通网上融资平台,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作用,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至年末,全市金融系统贷款余额达679.7亿元,比年初增加205亿元,各类担保机构为企业贷款担保总额达7.8亿元。组织开展土地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活动,扎实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加大土地指标向上争取力度,全年共盘活存量土地1500亩,争取土地统筹指标4215亩。深入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不断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严格落实重大项目领导联系、联席会议、指标考核等制度,科学制定“报批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分类目标,全力推进重大项目会战攻坚。全市工业投资、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房产投资分别增长6.4%、13.9%和25.7%;63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7.6亿元,增长95.5%。
(二)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万元亩值”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制定出台《茶产业提升规划》和扶持政策,完善农机、农技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合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收入60.7亿元,增长4.1%,新增宁波级农业产业化基地3个、农业龙头企业11家,“余榨菜”成功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第五位,我市荣获“中国茶文化之乡”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按照“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块状产业集群化”的要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制定实施消防器材、不锈钢等块状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传统产业存量提升和高新产业规模扩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大功率LED光源模组等一批高新项目投入生产,云环“简易升降类机械式停车设备”通过国家技术鉴定,我市被授予“中国家电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宁波余塑料模具特色产业基地”称号。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26.7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6亿元;全年实施宁波级以上科技项目94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家,新增宁波级以上名牌产品32个、宁波级以上商标及商号品牌16件,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31项,专利授权2471件,专利工作受到宁波市政府表彰。切实抓好新型工业发展平台建设,余工业园区、滨海产业园开发建设步伐加快,模具城二期开发建设基本完成,科创大厦动工建设。强化对重点污染企业和区域的整治,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增清洁生产企业28家,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05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0.7%和15.9%。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制订出台服务业发展系列政策,深入实施“项目强商”计划,大力发展市场、会展、物流、楼宇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扎实推进中心城区商圈和镇级商贸中心建设,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塑料博览会、第三届中国裘皮服装节,精心组织开展“品味时尚·快乐消费”、“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系列促销活动。一批事关我市服务业提升的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塑料城中央商务区主体工程、梁弄灯具城顺利完工,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中塑世纪大厦等项目动工建设,兰江商贸城和白云商贸中心投入运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工程和村级菜市场改造三年计划基本完成,城市金座等一批商务楼宇建成投用。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阳明山庄等旅游项目进展顺利,杨梅节等旅游节庆活动蓬勃开展,旅游客源市场快速拓展,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5.1亿元,增长1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预计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80亿元,增长1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三)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着手编制《中心城区总体规划》、《高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329国道(北段)周边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序推进乡镇各类规划编制工作,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着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双溪口水库建设工程提前下闸蓄水,河姆渡大桥建设工程、梁周线大中修工程、南河沿路(新建路至三官堂路)新建工程、陆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曹娥江引水工程(余段)、城市污水收集系统二期和220千伏通济、梨洲输变电工程等项目顺利完工,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平改立工程、世南西路延伸工程、中山路(阳明东路至四明东路)建设工程、329国道余慈复线(小曹娥至杭甬高速牟山接线)、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城东水厂及引输水管网工程、垃圾焚烧发电改扩建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扎实推进中心城区重点区块改造和开发建设,候青江北岸区块改造工程、火车站站场区块改造工程等相继竣工,河姆渡国际广场、桐江桥中心公园(地下停车场)、商会大楼等动工建设,时代广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四明广场、玉皇山周边等区块拆迁改造步伐加快,杭甬客运专线余段征地拆迁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年完成拆迁面积82.8万平方米。深入实施“八网进村”和村庄整治工程,稳步推进“和谐宜居家园”创建活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新增村庄整治合格村34个、宁波市全面小康村7个。组织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行“数字城管”新模式,加强市容市貌综合治理,城市管理迈上新台阶。加强生态保护和绿化美化工作,四明湖水库环湖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带等生态保护项目有序推进。开展“两迎一创”工作,顺利通过省示范文明城市复评、省卫生城市复查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初评。
(四)切实改善社会民生。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各项重点民生工作,全年用于各项民生支出27.5亿元。强化就业培训指导,完善就业帮扶政策,全年共帮助23277名劳动者实现就业再就业,市财政用于扶持城乡职工就业和再就业的资金达到3650万元。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调整完善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提高被征地人员、农民养老保障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待遇,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扩大廉租住房政策覆盖面,多途径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需求。全市新增廉租房保障户101户,发放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2000万元。调整完善公交经营体制,落实公交IC卡惠民措施,政府主导的公交运行体系初步建立。投入1.5亿元用于农村网络公路建设,新建网络公路111公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网点布局,完成市二中迁建和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扎实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一校一品”职教品牌培育,教育事业实现新的发展。全市初中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6.2%,中小学校标准化率达到84%,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达标率100%。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认真落实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措施,成功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和省卫生强市。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保障补偿标准,增加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农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新增定点医疗机构101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7%。扎实开展流动人口计生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免费婚孕育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政策,婚检率和优生检测率稳步回升。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功举办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评。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市全民健身中心室外部分逐步开放,余博物馆二期、名人馆土建工程基本完工。积极实施“广电低保工程”,为2000多户低保家庭免费开通有线电视信号。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顺利举办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陆埠佛雕等4个项目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精品创作再传捷报,剧历史剧《王阳明》、广播剧《心灵深处》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启动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和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开工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助医、助学、助困、助残等工作,大力发展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试行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政策,不断探索有效的服务管理方式,新老余人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十小”行业整治与规范和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打击整治“两抢”犯罪大会战和打黑除恶专项行动,积极创新信访积案调处化解模式,开展消防平安镇村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市刑事案件、信访总量、安全生产事故实现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