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风景河段
一、河流及其分段
在重力作用下,地表水经常(或间歇)沿着陆地表面上的线形凹槽流动,则称为河流。
我国是一个多河川的国家,除干旱荒漠区外,河川纵横遍地。流域面积超过1000km2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河流的发源地,称河源。各河河源情况不一,有的是冰川,有的是湖泊,有的是沼泽,有的是溪涧或泉水。河流的终点,称河口。它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沼泽等的地方。除河源和河口之外,每条河流还可根据水文特征或地貌特征等差异,划分为上、中、下三段。风景河段不是河流的自然地理分段,它是指风景优美、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河流的某个区段。
河流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我国东部和西南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增多,冬季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也相应减少。当降水量增多或集中时,导致江河发生洪水。这种大气降水的年际间变化,引起河水量变化的随机性或偶然性。此外,以冰雪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河流,水位随气温升降而变化。河水量的增加或减少,引起了水位(指某个地点一定时刻的水面高程)的变化。为便于比较各地水位高度,设置了水位零点的固定位置,这固定的零点,称为“基面”。如长江采用吴淞基面、黄河采用大沽基面。它是以某一河口的平均海平面为零点。但对不同河流的水位进行对比,需采用统一的基面。我国已决定统一采用青岛基面。
二、风景河段的特点与选择
在众多河流中,目前已列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河流有:长江(三峡段)、鸭绿江、漓江、富春江-新安江、楠溪江、丽江、瑞丽江、雅砻河、舞阳河、建水等。被列为地方级风景名胜区的河流就更多。除长江、漓江、楠溪江、富春江-新安江、京杭大运河等少数江河已开发水上旅游外,风景河段的开发,潜力还较大。选择与开发风景河段,除区位条件等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因素外,主要应着眼于:
(一)水质
人们常常用“山青水秀”来评价风景区。这里说的“水秀”,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水质的评述与要求,水质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含沙量和含有机质的多少,以及受污染的程度。桂林漓江水,清澈碧透,泛舟漓江上,可一睹“群峰倒影山浮水”、“曲水长流花月妍”的妖娆美景。三门峡市旁的黄河段,每年凌讯之前的两个月,因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沉积,河水变清,成为“黄河水清,千古奇观”,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
(二)河岸景色
风景河段,顾名思义着眼于河流两岸的风景。它包括两岸的山峰、奇石、植被、名胜古迹等方面。清澈碧透的漓江水与仙境般的山和洞一起,才构成了如此多娇的桂林山水。若没有瞿塘峡两岸的双峰若合,断岩峭壁;若没有大江南北的巫山十二峰,就不会形成长江三峡的风景河段。三峡之美,完全在于雄、险、奇、幽四字。山、水、林、洞,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总之水质与河岸景色是风景河段选择的基本条件。水质越好、越清澈,两岸景色越多越奇特,吸引力就越大,例如:
桂林漓江:由桂林到阳朔之间的漓江河段,是桂林风景名胜区的主体。凡是到桂林游客,几乎毫无例外地乘船游漓江。陈毅同志赋诗赞道:“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这里形态奇异的“三绝”——奇山、碧水、异洞,堪居世界之冠。桂林的山与众不同,山峰多呈平地拔起的孤峰,四旁无依,峭拔雄伟,真有“撑天凌日月,插地振山河”的气势,给游客以强烈的感受。“逢山必有洞”,是桂林山水的又一特点。质地纯净、厚度较大的石灰岩广泛分布,为峰林、洞穴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蜿蜒南下的漓江水,与多姿的峰林交相辉映。人们把桂林山水概括为:山峰秀、江水清、岩洞奇、石头美”,这也是对漓江整体风貌的生动写照。
武夷山九曲溪:九曲溪,驰名中外,是武夷山风景区的生命线。它发源于三保山,经星村入武夷,盘山绕行,折为九曲,迂回7.5km,汇入崇阳溪。九曲溪像飘带,显得多姿,富于自然天趣。溪水澄澈清莹、秀丽迷人。两岸红色砂砾岩构成千姿百态的“丹山”,形成了有名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乘古朴的竹筏,观赏两岸林立争奇的奇峰怪石,游人无不为之叫绝。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吟诗作赋,赞美九曲风光。近代大文豪郭沫若,1962年曾题诗《游武夷泛舟九曲》:
九曲清溪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
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
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
永嘉楠溪江:楠溪江是瓯江下游的最大支流,它蜿蜒于浙江永嘉县境内。这条风景河段游览线长约130km,曲折的江流水绿如蓝,江底卵石可数。并有三十六湾、七十二滩,滩、湾的风光四时晨昏变幻多姿。两岸三万亩滩林郁郁葱葱,是天然的水边园林,十分迷人,享有“天下第一江”的美誉。其间散落有石桅岩、百丈瀑、陶公洞、狮子岩等景点,以及宋、明、清代建筑和众多的古村落,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自东晋末我国第一位山水诗人谢灵运游历之后,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向往。
本文标题:水体类旅游资源-风景河段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iyuan/649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iyuan/6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