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自然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自然地理 > 我国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我国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时间:2011-01-29 15:4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八章  环境演变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除受全球性一般过程的影响外,还受到季风环境、强烈的新构造运动等区域性因素的控制。环境演变的复杂性在世界上处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近几十年来,我国环境演变的研究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扩大了从各种生物和地学代用资料中取得的信息量并提高了分析的精确度;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使信息处理、数学模拟得到提高;各种年代测定技术的发展为环境演变事件能提供确切的时间序列。

第一节  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第三纪时期,中国地质构造发生重大变化,西部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古地中海的消失,东部边缘海域的出现和台湾新生代地槽的褶皱升起,以及继承燕山运动阶段的构造体系发生的升降运动,奠定了中国地形的格局。

一、第三纪的构造演化与地形发育

燕山运动结束之后,中国大地曾有一段时期地壳处于相对宁静的阶段。经过长期侵蚀与堆积,地势起伏逐渐缓和。至第三纪初,准平原广泛发育。后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准平原解体。

喜马拉雅运动有两个强烈活动期。西部的早期强烈活动发生在中始新世后期,东部的强烈活动发生在中新世。晚期的强烈活动东西部都发生在上新世,并延续到更新世早期。

早期喜马拉雅运动在我国西部的表现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特提斯海域封闭。但早期喜马拉雅运动时期,青藏地区并未大幅度强烈隆起,直至上新世,高原的高度仅在海拔1000米左右。

西北地区受印度板块北移挤压作用的影响,地表出现强烈差异性断块升降运动。在北西西和北东东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下,原先的古生代褶皱带隆起为断块山地,原先基底稳定的地块相对低陷为盆地,在地形上形成山地盆地相间分布的格局。

东部地区,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在构造上的分界意义,燕山运动时即已逐渐明显。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此线以西作总体隆起上升,仅在一些断陷盆地内有晚第三纪岩系发育。此线以东地区,以断陷沉降为主。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在北东东构造线控制下,形成许多内陆与近海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南北发生分异,北部盆地以大面积下沉为主,北纬30°以南地区以抬升为主,仅有一些小规模的断陷盆地相对下沉。

我国东部边缘海盆地都是喜马拉雅构造阶段的产物。中生代时期边缘海地区属亚欧大陆东缘的一部分。进入新生代,东部大陆边缘发生拉伸开裂、地壳由厚变薄的过程,形成了各边缘海。渤海坳陷中心,新生代陆相沉积厚度达到7000米,在第三纪时期是华北盆地的组成部分。黄海盆地与苏北盆地相连,第三纪沉积也以陆相为主,其间有短期海浸。东海和南海北部,第三纪属于海陆交互沉积,西沙群岛以南的南海南部则是渐新世后期拉张形成的深海盆。

台湾在早期喜马拉雅运动表现为台湾褶皱山系的形成以及伴随着中部山地的抬升,在山地两侧都形成地槽坳陷,至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地槽褶皱隆起上升。

二、自然地带的演变

第三纪时期我国自然带的分布与现今不同。当时气候普遍较现在温暖。上新统红土层普遍发育于辽宁西部的朝阳、北票等地,已延伸到北纬42°附近。山东山旺中新统硅藻土层中保存有大量植物化石,含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鹅耳枥属、槭属等)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如樟属、榕属、元患子等)及亚热带落叶阔叶植物(如梧桐科、楝科、五加科、云香科等),反映了亚热带气候特色,温度至少相当于现今北亚热带地区。始新世中期辽宁抚顺含煤系植物群中,水杉属化石很丰富。此外还有水松、油杉、银杏、连香树、红杉、落羽松等,都属于亚热带种属。因而抚顺植物群所代表的相当现代亚热带气候,按现代地带推算,地带向北推移达纬度10°以上。

根据沉积类型和动植物化石重建的第三纪时期的自然地带,总体呈北西-南东走向。西北地区第三纪红色系沉积以红色系、绿色系交替沉积为特征,东北松辽盆地的第三纪沉积一般以杂色、暗色系为主。表明西北地区亚热带气候带伸展所及的纬度高于东北地区。我国广大地区的老第三纪红色系中含有石膏等蒸发岩。表明属于干旱环境的沉积物。此干旱气候带的北界和南界所处的纬度位置也都是西部高于东部。干旱气候带的南界,西部在雅鲁藏布江以北,向东南偏斜直到南岭以南。整个干旱气候带呈北西-南东走向。

第三纪期间,随着构造、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变化,我国境内自然带的分布有所变动。在早、晚第三纪之间,出现格局上的大调整。早第三纪时期,我国自然地带分布基本上受纬度的控制。全国基本上分属三个地带,始新世时自北而南为:北方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中部亚热带干旱疏林草原带,南方亚热带-热带湿润常绿林带。渐新世时,北方属温带湿润气候,植物由落叶成分组成,这是全球气温降低的体现,但对南方影响不大,仍保持始新世相似的植物组合。

随着特提斯海的消失,欧亚大陆范围的扩大,海陆对比影响形成的季风环流取代了原来的行星风系环流系统。气候带的变化导致了我国出现东西之间的自然带分异。与早第三纪相比,主要是东部亚热带干旱区的消失,而西部干旱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全球性气温降低,使亚热带植被向南退缩。东部湿润区内,东北北部已属暖温带,相当于现今的华北,秦岭-淮河的气候分界意义开始明显化。此线以北属于暖温带-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此线以南直至南岭南麓则属于亚热带-热带常绿林带,南岭以南属于热带常绿林带。西部地区,昆仑山以北的新疆、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干旱程度加强,同时气温降低,发展成为森林草原与草原地带,青藏地区由于高原的高度不大,仍保持着暖温带-亚热带森林灌丛的面貌。


  本文标题:我国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zi/2412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zi/24124.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第三纪的发展过程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第三纪的发展过程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