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自然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自然地理 > 内蒙古地区区域特征(3)

内蒙古地区区域特征(3)

时间:2011-01-29 14:3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五、区域分异呈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内蒙古地区各景观成分自东南向西北,随降水量减少和干燥度增加,发生规律性的经度方向递变。依次为草甸草原-黑钙土带、典型草原-栗钙土带、荒漠草原-棕钙土带。

(一)植被类型变化

植被最显著的变化表现在建群和优势植物旱生程度逐渐增强。(1)分布于本地区东部边缘的草甸草原,是草原群落中喜湿的类型。建群种为中旱生或广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如贝加尔针茅、羊草、线叶菊等。并有大量中生或旱中生杂类草形成优势层片,如裂叶蒿、地榆、歪头菜、野豌豆、黄花菜等,它们成为划分草甸草原的主要标志。(2)典型草原(干草原)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或广旱生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如大针茅、克氏针茅、本氏针茅、糙隐子草、冰草等。群落组成中旱生丛生禾草占最大优势,可伴生一定数量的中旱生杂类草,如线叶菊、柴胡、叉分蓼、火绒草等,以及旱生灌木(如锦鸡儿)、小半灌木(冷蒿、百里香)等。(3)荒漠草原是草原中最旱生的类型,建群种由强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如戈壁针茅、沙生针茅、石生针茅和短花针茅等。强旱生小半灌木在群落中形成稳定的优势层片,如冷蒿、三裂亚菊、蓍状亚菊等。上述各植被群系纲在种的丰富程度、草层高度、群落盖度、生物生产力、牧草营养成分等方面,也有显著的干湿度地带递变规律。

(二)成土过程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自东向西,随降水减少、干燥度增高,腐殖质累积过程减弱,钙化过程增强。腐殖质累积过程减弱,包括生物累积量、腐殖质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递减,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渐减,活性胡敏酸逐渐减少至零。钙化过程增强表现在自东向西随淋溶作用减弱,钙积层部位升高,厚度变薄,石灰含量增加;以及pH增高。此外,自东向西随着化学风化减弱,物理风化增强,所以土壤颗粒有由细变粗的趋势(表20-1)。


  本文标题:内蒙古地区区域特征(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zi/2408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zi/24084.html
顶一下
(5)
33.3%
踩一下
(10)
66.7%
-------
欢迎你对内蒙古地区区域特征(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内蒙古地区区域特征(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