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自然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自然地理 > 西北地区区域特征(3)

西北地区区域特征(3)

时间:2011-01-29 14:2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广阔的内陆流域

西北地区的河流,除额尔齐斯河属于北冰洋水系(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外,均属于内陆流域。大多数河流发源于周围的山地,向盆地内部汇集,构成向心水系。

西北地区的河流湖泊具有明显的干旱区水文特点:

1.河流分为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二者的分界线一般在山口附近。山区降水多,汇流迅速,用水量少,河流从发源地到山口,水量逐渐增加,因而山口以上为径流形成区。河流出山口,进入洪积扇往往成为散流。即使有固定河床,洪水期常形成为泛流。在灌区引水条件下,河水多被引入灌区,散入农田。山口以下平原区降水稀少,不易形成较大的径流补给河流,因此干旱区的河流出山口后,径流量一般都是逐渐减少,最后消失于荒漠中。

2.河流数量多、流程短、水量小。山区降水略多,坡度大,汇流迅速,汇集地表径流成为大小河流,但出山口后径流散失,很难形成大河,因而表现为中小河流多,但流程短,流量小。山口以上的集水面积只有几百平方千米,河流长度只有几十到几百千米。

西北地区的河网分布极不均匀,山区和平原有很大的差异。山地比平原降水多,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是形成径流的地区,河流的密度较大。低山地带赖暴雨补给的短小山洪沟,使地面切割破碎。山前倾斜平原上的古老绿洲地区,人工河渠把许多条河汊联系起来,河网密度很高。一般河流出山口以后,便不再有支流汇入,水量较小的河流,由于流经戈壁砾石层,经过大量渗漏、蒸发或灌溉引水,河床很快干涸成为盲谷。

广大平原地区,河网非常稀疏,只有少数水量特别丰富的大河在夏季洪水期间能够穿过沙漠地区,例如阿拉善高平原的弱水、疏勒河,准噶尔盆地中的玛纳斯河、奎屯河、乌伦古河、塔里木盆地中的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克里雅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平原地区除了这些大河流经的狭窄地带外,基本上都是无河道地区。平原地区的河流经常改道,因而这些河流尾闾湖泊的位置也不固定。

3.西北地区在山麓冲积-洪积扇的下部常有泉流河(卡拉苏)发育。在各个盆地边缘,山地与平原之间大多有宽度不同、水量不等的卡拉苏溢出带。卡拉苏分布最多的地区是在大河流冲积扇的下部。这种水流实际上是河水渗漏到地下以后,在适当的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下再度出现的一部分。天山北麓玛纳斯地区的泉流最丰富,形成大泉沟、老龙河等泉流河。和田河、克里雅河下游深切的河槽中,由于得到泉流的补给而增加了流量,伸入到塔克拉玛干内部的一些耕地、牧场,主要是依赖这种泉流的水源供水。

4.随着农垦事业的发展,人工开凿的灌溉河渠在平原地区的河网组成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例如,喀什地区老绿洲的大小渠道总长度在3万千米以上,平均每平方千米约有2千米长的渠道。河西走廊、天山山麓和昆仑山麓都有比较发达的灌溉系统。农田灌溉面积的扩大,灌溉用水量的增加,影响到河流水文状况的改变。塔里木河水系的渭干河、克孜勒河、叶尔羌河等河流,由于河水大量被引入灌区,这些河流现在已不再或很少注入塔里木河。

5.西北地区的另一重要水文特征是具有众多的内陆湖泊。河川径流和地下水在盆地中低洼处(大多与构造拗陷有关)集水成湖。这些湖泊由于没有出口,蒸发强盛,多数呈咸水湖或盐湖。如准噶尔盆地的乌伦古湖(布伦托海)、玛纳斯湖、艾比湖,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台特马湖,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阿拉善高平原的居延海、吉兰泰盐池、雅布赖盐池等。这些湖泊大多是现代积盐中心,湖泊周围往往形成大片光裸的盐滩,或出现各类盐沼泽、盐生草甸和盐漠植被。只有焉耆盆地的博斯腾湖有孔雀河排泄,为淡水湖泊,湖滨芦苇沼泽广布。

这些湖泊的水量、水位,受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影响有过较大的变化。第四纪山地冰川融水丰沛时期形成的古湖泊,其范围比现代湖泊的面积广大得多。艾比湖、玛纳斯湖、罗布泊等湖泊,都可见到高耸的古湖岸和分布辽阔的湖泊沉积。例如,艾比湖古湖岸高出现在湖面85米。湖泊位置的迁移也是平原湖积物分布广的原因。玛纳斯湖在近数十年前废弃了其西面的艾兰诺尔,而瀦水成东面的新玛纳斯湖。在50年代,面积达550平方千米,但近年来由于上游引水,湖面已干缩,向沼泽草甸过渡。

四、荒漠性的植被与土壤

(一)荒漠植被

极端干旱的气候和贫瘠多盐的土壤,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传布,造成植物种类贫乏,植被结构简单。西北地区全部高等植物约有3900种,只占全国种数的14%,其中大部分只分布在山地上,平地仅占1/5左右,常见的不过数百种而已。

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中亚、西伯利亚、蒙古、西藏和华北的交汇,为各个植物区系成分的接触、混合和迁徙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本地区植物区系中的地理成分复杂。构成本地植物区系基础的为本地的亚洲中部成分,还有中亚,古地中海、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成分,它们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还有北温带、温带亚洲、喜马拉雅、北方和极地成分。

西北地区荒漠植被基本上是由旱生的、叶退化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构成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生理、生态机制适应干荒漠严酷的生境条件,大部分植物的叶面缩小或退化,而以绿色的嫩枝代行光合作用。叶或嫩枝具有保护组织(角质层、蜡层、茸毛等)和肉质,组织液中的高盐分以维持高渗透压,广布的根系,在极端干热期的休眠或落叶(枝)等,都是为了保护植物水分的收支平衡,适应干旱的环境而具有的特征。然而,由于荒漠植物只能勉强维持这种平衡,用于同化作用的水分极为有限,因此荒漠植物的生物物质的生产与积累过程甚为缓慢,产量很低。相反,荒漠中生长在某些积水低地或有外来水分供应的地区,植物生长茂密,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生物生产量。

西北地区的荒漠性低山,缺乏水分的平原地区,植被都很稀疏,植物种类简单,植株矮小而且覆盖度很小。

旱生的灌木与小灌木荒漠是西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典型的灌木荒漠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及由小砾石组成的冲积扇上部,大多由叶退化的灌木组成,种类贫乏,主要有麻黄、木霸王、泡泡刺、沙拐枣等。植株高0.4—1米,盖度大多在10%以下。水分条件稍好的地区,灌木高度可达1—1.5米,盖度可达20%。盐化荒漠土上是由白刺属为建群种组成的盐化灌木荒漠。沙地是由沙拐枣、沙蓬为建群种的沙生灌木群落。沙拐枣的水平根系长达10米,靠吸收沙层中的凝结水维持生命。阿拉善高平原为由沙冬青、绵刺、柠条等组成的草原化灌木荒漠。

半灌木荒漠主要分布于砾质戈壁及荒漠性低山,主要由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猪毛菜(Salsola spp.)、合头草、戈壁藜(Iljinia regelii)、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红砂(琵琶柴)组成。这些植物生态相近,生活型相同,群落分布的镶嵌现象十分明显,当地群众称之为“盐柴”。盖度一般在5—30%,植株高度小于50厘米,可做为冬、春或秋季牧场。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滨湖、河流沿岸及扇缘地带,为由盐穗木(Halostachys belangeriana)、盐爪爪、碱蓬等组成的多汁盐柴类半灌木荒漠。

小乔木荒漠由藜科的梭梭、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组成,植株一般高2—4米,最高的可达5—7米。叶完全退化,由当年生绿色嫩枝行光合作用。白梭梭根系发达,多生长在半固定、固定的沙丘上。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准噶尔盆地,向东不超过东经90°。

在西北荒漠地区,常见的多年生草类有三芒草、针茅、骆驼刺(Alhagi pseudoalhogi)等。雨后有短命植物(沙苔草、早熟禾等)或夏秋一年生植物(猪毛菜、盐节草、盐生草等)出现。

西北地区乔木树种甚为贫乏。除在绿洲灌溉条件下栽培有青杨、小叶杨、钻天杨、旱柳等几种杨柳科植物外,天生的树种主要有沙枣(Elaeagnus oxycarpa)、榆树和胡杨(Populus diversifolia)等。胡杨分布较广,在河流两岸及冲积平原上常形成林丛,树高7—15米左右。胸径20—30厘米,主干通直,为良好的建筑材料。胡杨林对当地防风固沙起很大作用。
  本文标题:西北地区区域特征(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zi/2408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zi/24081.html

顶一下
(4)
23.5%
踩一下
(13)
76.5%
-------
欢迎你对西北地区区域特征(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西北地区区域特征(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