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地理 >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3)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3)

时间:2015-09-03 11:1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四、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广义的大农业包括农业的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狭义的大农业仅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林、牧、渔各业,以区别于纯粹意义上的耕作农业。大农业的开发主要是指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当然,这种开发必须有农业人才、设备、资金的相应投入。以下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就我国大农业开发问题进行讨论。

    (一)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

    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物质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悬殊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大农业的开发须以此为基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是总数大,增长快,素质低,与此对应的土地资源的总态势是种类多且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组合不理想,后备资源不足。人口增多,耕地减少,部分地区供水不足是我国人地矛盾的基本局面。为解决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要充分开发丰富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紧缺的自然资源,从而协调两者的矛盾。开发人力资源必须将大量劳动力从耕地领域转向非耕地领域。一部分转向现有的小城镇或新建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部分在农村就地转化,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从事农业产前和产后服务,以及进一步投放到治水、改土、造林、筑路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上去。

    紧缺的自然资源要适应庞大的人口的需要,基本途径是开源与节流。从全国范围而言,开源着重是开发山地和水面,节流是着重保护耕地和节约用水。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要通过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挖掘其生产潜力。因后备耕地资源甚少,应以深度开发为主。林地后备资源丰富,应以广度开发为主。草地已利用面积数量甚大而单位生产能力甚低,应以深度开发为主。水面应深度开发与广度开发并举。对各类资源的开发,都应注意合理保护。

     2.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我国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因而需要建立一个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生产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要发展节时、节地、节水、节能的农业制度与农业技术。节时即充分利用作为生长季节的光热资源,节地即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节水即节约灌溉用水,节能即节约能源。

    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必须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国家、集体和农民三方面的积极性,增加投入,加强建设,以便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投入是最经济有效的投入,可以弥补农业资源的短缺,并可以提高物质投入的有效性。

    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经营相当粗放,有的甚至广种薄收,过量采伐、超载放牧,酷渔滥捕等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经营。这不仅不能取得农业的稳定增产,而且造成资源生产能力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转变这种落后的观念和生产习惯,是实行集约化经营的前提;而实行集约化经营,也是扭转这种不合理生产方式,保护和提高资源生产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3.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和优化大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农村人力、土地和其他各种资源,建立起不同类型地区,有一定规模,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应在继续重视产品数量的基础上,转入高产与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

    要建立农产品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在商品集散地建立农副产品的零售和批零兼营的初级市场,发展和提高按经济区划形成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对粮、棉、油等农产品要实行产区与销区直接挂钩,集中定货,形成协调双方的新机制,要以流通为重点,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加工,形成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

     4.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合理有效地开发资源,是发展地区经济的基础。资源开发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中、西部地区有许多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而东部地区在农业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则有明显优势,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并以此建立各自的优势产业。为此,要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使之符合资源分布特点和形成合理经济地域分工。

    此外,还要继续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提高其自身发展的能力,扶贫工作要改变过去着重救济的做法,转向以开发为主的方针,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5.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现代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样,农业才能克服自身的脆弱性,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才能解决农业比较收益低的问题,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有较高的积累率,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农用工业,要用现代工业设备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保证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和柴油、电力等的逐年增加,并努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要重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把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发展农业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各类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向能人手里转移和集中,以求获得规模经济的效果。

    (二)农业开发的区域差异及其开发的重点类型区

    根据农业的区间明显的差异性和区内的相对一致性所进行的农业区划,我国分为9个一级农业区和1个海洋水产区,38个二级农业区。下面着重介绍各个一级农业区的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和大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重点开发和治理的类型区。

     1.东北区。本区平原宽广,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数量大、质量好;大部分地区热量资源不足,低温冷害频率高;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春旱、洪涝威胁大;工业、交通均较发达,农村人口比例低,农业经营的规模大。本区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大部分地区是一年一熟的雨养旱作农业,产量北低南高;丰欠年变化大;畜牧业以农区舍饲为主,草原放牧为辅,发展相对缓慢;林业地位重要,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由于多年采伐量大于生长量,已面临严重的资源退化危机。今后农业的发展,应以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以深度开发为主,增加投入,提高单产,同时有计划地开发宜农荒地资源,提高玉米、小麦、大豆、水稻为主的商品粮产出能力;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饲料资源,强化农牧结合,建设以肉、奶为主的大型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抚育,保护和更新造林,使之成为永续利用的木材生产基地;利用城市多的优势,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本区的开发治理的重点类型区为:a.松嫩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b.三江平原的开发与治理;c.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

     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本区以内蒙古高原中温带半干旱草原为主体,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气候温和,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耕地、林地比例小,土壤肥力低;草原辽阔类型多样,草场季节不平衡,冬春草场严重不足;干旱多风,土地沙化过程强烈,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偏远闭塞,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本区农业以牧业为主,农牧交错;畜牧业仍保持传统的游牧或定居游牧的“靠天养畜”方式,种植业普遍广种薄收,农牧业生产水平低,抗灾害能力弱;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牧矛盾尖锐;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牧为主,加强草原建设,强化农牧结合;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在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同时,发展特种优质谷物和以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加快对土地沙化的综合整治,扩大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本区开发与治理的重点类型区是:a.内蒙古北部草原牧区建设;b.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牧业协调发展;c.内蒙古、陕西、宁夏接壤地区的治理与开发。

     3.黄淮海区。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光热组合较好,雨热同季,但降水变率大,春旱夏涝频率高;水资源相对不足,河川径流丰枯变化大,大部分地区缺水严重;平原辽阔,耕地比重高,但盐碱土、风沙土、砂姜土等具有严重限制因素的低产土壤面积较大;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本区农业以旱作灌溉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总量大,发展快,是中国小麦、棉花、玉米、花生以暖温带水果为主的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在粮食大幅度增产的同时,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速度快,农业生产结构趋向优化,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潜力较大。今后农业发展,应以加强水利建设,综合治理洪涝旱灾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渔业和乡镇企业,增强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发挥不同类型的地区优势,促进农业的地域分工与综合发展,建立多种农产品及果品、畜产品、水产品的国家商品生产基地和多种农畜产品深度加工基地。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a.黄淮平原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牧业综合开发;b.冀鲁低山平原以棉花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基地的巩固与提高;c.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巩固提高和城郊副食品基地建设;d.胶东半岛果、渔、油生产和沿海开放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4.黄土高原区。本区地貌复杂,地势高亢,大部分为黄土覆盖的高原和丘陵沟壑,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中温带向暖温带及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光温条件好,但由于河川径流少,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资源蕴藏量极其有限,开发难度大,干旱威胁很大,大部分地区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农业比较落后,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经济贫困,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本区农业以旱作为主,夏粮比重高:坡耕地比重大,滥垦陡坡地使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也普遍存在着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现象;农业以粮食为主,结构单一,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边开发边治理,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要加速农业综合开发,在基本实现农村温饱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加速脱贫致富;将生物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原、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快治理水土流失进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a.晋陕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b.渭北陇东旱原的农业开发;c.汾渭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

     5.长江中下游区。本区水热资源丰富,光热水的季节配合较好;水系发育,水源充沛,河网密度大,开发利用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平原多属湖积或洪积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是农业的精华所在。丘陵面积广大,特点各异,开发潜力大;土壤与植被具有亚热带的特点,红壤和水稻土分布集中,生物品种资源丰富;城市密度大,工业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但区内发展也不平衡。本区农业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以水稻为主,集约化程度很高;林牧渔业均较发达并具有明显的农区特征;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比较发达的工农业现有基础,巩固提高两湖(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两江(江汉平原和江淮地区)以商品粮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提高乡镇企业比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以洪涝为主的洪涝灾害和山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开发利用丘陵山区、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拓宽生产领域;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把本区建设成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先进区。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a.太湖平原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b.江淮地区的治理和发展;c.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d.湘赣红壤丘陵盆地的综合开发与治理;e.南岭山地的用材林基地建设。

     6.西南区。本区山地比重大,山高坡陡,平坝数量少,面积小,土层薄瘦,水土流失较严重;林地面积较大,耕地面积较少,耕地中旱地、坡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但由于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差异极为显著;河川众多,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难度大;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珍稀动物种类繁多;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不高,山区交通闭塞。本区立体农业层次分明,多种多样;农业基础条件差,经营较粗放,生产水平低,粮食尚不能自给,而烤烟、油菜及桑茶果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生猪商品生产优势明显,林特产品丰富多样;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乡镇企业起步晚,贫困面广。今后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治理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要增加物质和技术的投入,变广种薄收为集约经营;在努力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同时,积极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桑茶果生产;巩固提高平坝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商品生产;充分发挥山区优势,重点发展林、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和林特产品加工、运销为主的乡镇企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 a.四川盆地综合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b.秦巴山区的综合开发与治理;c.川滇高原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农业的综合发展;d.黔桂高原石灰岩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建设。

     7.华南区。本区山地多平地少,林地较广,耕地不足,海岸线长,海域宽广;大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热量丰富,长夏无冬,秋春相连;降水丰沛,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沿海台风暴雨较多,易造成灾害;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富集、有不少驰誉中外的地方良种;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外向型生产条件好,农村经济发达。本区是中国适于热作的地区之一,发展热作有很大潜力;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的创汇农业占较大比重,而粮食生产自给率较低;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乡镇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地区间生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平原和边远山区差别悬殊。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独特的水热条件和地理位置两大优势。巩固提高以橡胶、甘蔗为重点的热作和亚热带作物生产;稳定粮食单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开发山区要以林为主,农牧业并举,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建设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a.闽粤沿海平原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b.海南热作基地建设;c.华南西部甘蔗区的建设。

     8.甘新区。本区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差,天然草地多,农林用地少;光热资源多,降水稀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匀,气候干旱,雨水严重不足;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过程强烈,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但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交通闭塞,乡镇企业不发达。本区农业以分散而封闭的绿洲农业为主,人均粮油占有量高,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牧业以山地放牧业为主,草原牧业与农区牧业并存;农村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目前仍占主要地位。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农牧并举,以农为主,发展集约化农业和农区与牧区紧密结合的集约化畜牧业;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荒地资源,积极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优质高产的棉、糖基地,区域性的商品粮基地,瓜果基地和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防治沙漠化、盐碱化,合理利用山区资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a.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的发展; b.伊犁地区牧业基地的建设; c.天山北坡综合农业基地的建设;d.河西走廊商品粮食基地的巩固;e.引黄灌区的治理与开发。

     9.青藏区。本区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而热量不足;土地资源以草地为主,林地次之,耕地数量极小但分布相对集中;水资源异常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水的矿化度高,利用难度较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名贵中药材、珍稀动物繁多;地广人稀交通闭塞。本区农林牧业都具有高寒地区的共同特点,主要牧畜、作物和树种对低温与低氧的高原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高产性也很突出;放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人均占有粮食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商品经济水平极低,农村经济极为落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今后农业发展应以牧业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水平,发展商品性畜牧业;加强粮食和人工草料生产,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合理经营和开发天然森林,建设营林、砍伐、加工与综合利用的林区经济系统;改善交通、商品等农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促进商品流通,发展民族经济;建设中国地毯毛羊、半细毛和肉乳兼用牦牛商品生产基地。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区是:a.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粮食基地的巩固与发展;b.青甘川边缘牧区的建设。


  本文标题: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di/1059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di/1059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