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的亚热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的亚热带 > 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特征

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特征

时间:2018-08-03 12:1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特征

  中国亚热带地域辽阔,在其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各种自然要素既有其独特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独具一格的自然景观,具有温带和热带的过渡性特征。

  (一)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

  中国亚热带由于受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是世界同纬度大陆东岸气候最为优越的地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季节分配比较调匀。

  亚热带各地年均温多在16°—20℃之间。冬季在东经110°以东的东部亚热带地区,最冷月均温为 2°—16℃,等温线的分布基本与纬线平行,南北相差10多度。特别是南襄盆地、江汉平原,冬季是冷空气南下的通道,1月等温线在这一地区呈舌状向南突出。而在西部亚热带地区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北侧有山岭阻挡,冷空气不易侵入,气温比邻近地区为高。强寒潮过境,亚热带东部地区温度下降迅速,极端最低气温,在长江以北为-10°——20℃,例如湖北汉口1977年1月30日出现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8.1℃);长江以南地区在-7°——10℃之间;南岭以南可降到—5℃(例如广东连县1955年1月12日出现的最低气温为—6.9℃)。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比较,中国亚热带冬季气温明显偏低(表2—1,图2—1)。

  世界亚热带各地气温比较

  地点    汉口    合肥    宁波    塞得港   阿加迪尔  新奥尔良 
  全球平均纬度(N)  30°17' 31°51'  29°50' 31°17'  30°23'    30°    30°
  1月均温(℃)  3.1    2.4    4.3    14.4.    13.8    12.0    14.7
  7月均温(℃)  29.0    28.4    27.8    26.5    26.6    27.3

  年较差(℃)   25.9    26.0    23.5    12.1    8.3    14.6    12.6
  资料来源:根据么枕生《气候学原理》等有关文献综合。

  夏季,中国亚热带进入高温季节,除云贵高原和山地区域外,7 月平均气温普遍升高至27°—30℃。长江沿岸,上自四川盆地,下到镇江,南及鄱阳湖、洞庭湖周围是一片范围很广的夏热区。热中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河谷平原与湖盆地区,衡阳、长沙、南昌、九江、安庆等城市夏热程度甚至高于被称为“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和南京。极端高温,除云贵高原外,一般超过40℃。如修水44.9℃,重庆42.2℃,武汉41.3℃,南京40.7℃,浙江金华、江西玉山、湖南安化等地也都有41℃以上的极端最高温记录。盛夏时节,亚热带沿江及河谷盆地不仅日最高温最大可达 40℃以上,早晨最低温常在26°—30℃,日较差很小,显得格外闷热。同世界同纬度地区比较,中国亚热带夏季温度明显偏高(表2—1,图2—2)。

  中国亚热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亚热带中部一般是春季始于3月中旬,夏季始于5月下旬,秋季起于9月中旬,冬季起于11月中旬。北部冬季稍长,约125天;秋季最短,约60天。南部夏季稍长,约120—170天,秋季约3个月。

  中国亚热带也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800—1600毫米之间,比华北地区多1—2倍。北部年降水量不足100O毫米;长江两岸为1000—140O毫米;湘、赣、浙、闽和皖南山地丘陵为1400—1600毫米,广东沿海及台湾可达1800—2000毫米,云贵高原及四川盆地是相对少雨区,年雨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整个亚热带降水分布具有明显规律:(1)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等雨量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2)山地多于低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如安徽屯溪和黄山,两地相距很近,屯溪的降水量就比黄山少700毫米;武夷山向风坡,是全区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3)气旋经过地带,雨量有所增加,南岭山地、闽浙山地雨水较多,北部湾气流通道处雨量也相对增多(图2—3)。在湿润程度上,亚热带降水量超过蒸发力,干燥度小于1.0。

  亚热带降水的年内分配,从总体上讲,夏季多雨,冬季不干,比较调匀,但内部差异比较明显。以江南丘陵为中心,包括东经100°以东,北纬32°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的春雨区。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长,大部分地区春雨从4月上旬开始,5月下旬结束,雨期长达60天(图2—4),春雨可超过秋雨。湖南长沙,江西南昌,福建崇安以及广东韶关等地,春雨率都接近或超过年雨量的40%。北纬25°以北,35°以南的长江、淮河流域及川黔部分地区,梅雨是重要的降水来源。根据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五站统计,梅雨平均占各站6、7月份降水总量的70%,正常年景梅雨降水可占全年总量的40%左右。梅雨降水过程的发生,随夏季风自南而北推进,雨带相应由南向北移动。一般说来,南岭山地5月下旬就进入梅雨期,6月下旬结束,为期40天;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大致从6月上旬开始,6月下旬结束,为期约1个月;长江下游如南京、芜湖一带,6月下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雨期也是一个月左右;九江、安庆一带,从6月上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雨期长达50天(图2—5)。7月下旬至8月中旬,在东经 108°以东的长江流域以及南岭山地的广大地区出现伏旱。8 月下旬后,受台风影响,特别是东部沿海一带,可以形成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秋雨期,雨期至9月中旬结束。上海、温州等地秋雨比率可达20%以上。在川黔地区,华西秋雨,降水也相对较多。云南高原受西南季风影响,干湿季分明,雨季自6月上旬开始,10月初结束。

  中国亚热带地区夏半年(4—10月)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以上,6、7月为降水量高峰,年降水量的相对变率一般为15%—20%,很少地方超过20%,较暖温带的华北地区为小。但年降水量年际或月际变化幅度,受距海远近的影响,愈向内陆变率愈大;同时它也是酿成旱、涝灾害的主因。例如梅雨期间雨量集中,降水时间过长,易造成内涝和水灾。1991 年我国江苏、安徽两省江淮地区和太湖流域发生了本世纪以来少见的特大暴雨和洪涝灾害,使得约1.5亿亩农田受淹,约1亿亩成灾,减产粮食210亿公斤;房屋倒塌,工厂停产;直接经济损失达484亿元,其成灾原因就是因为梅雨异常,安徽5月18日入梅,江苏5月21日入梅,比正常年份提前了1个月,降水过程也延长了1个月左右,降水量达全年的50%以上,安徽沿淮和江淮东部比同期增加1—2倍。但若梅雨锋迅速北移,仅在长江中下游停留3—4天,雨期短,梅雨量特少,往往造成严重干旱。如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空梅”年份,进入6月以后,仅下了几次强度很小的雨,雨带就跳过长江、淮河,移至黄河流域。因而6月初到7月中旬的总雨量,长江下游安庆、苏州、杭州等地,是建国以来最少的。空梅与伏旱相连,使1978年武汉以东、淮河以南,钱塘江以北的广大地区6—8月的总雨量比常年少一半以上,造成严重干旱,特别是一些丘陵地区不仅农作物和树木干枯,鸟类和野生动物也大批死亡,经济损失巨大。就台风雨而言,强大的台风来临在登陆地点附近易造成范围较大的风灾和涝灾。但是在距海较远的江南内地,却有助于缓和伏旱。

  中国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气温年较差大。最热时可超过热带,最冷时可见霜雪,一年内有明显的冷、热季节,是亚热带气候过渡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其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环境特征的重要形成基础之一。
  本文标题: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特征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yaredai/711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yaredai/711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特征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特征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