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的亚热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的亚热带 > 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特征(5)

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特征(5)

时间:2018-08-03 12:1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亚热带土壤同植被一样,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由红、黄壤等典型的亚热带地带性土壤往北,是北亚热带黄棕壤分布地带。黄棕壤成土过程与棕壤相似,粘化过程明显,在剖面中形成粘重的棕色心土层,甚至粘盘;但粘土矿物中已处于脱硅脱钾阶段,硅的迁移量近9%,钾的迁移量近30%,铁铝移动明显,并聚集成结核,盐基饱和度为50%—60%,呈弱酸性或酸性反应,pH值在5.5—6.5之间,这亦与红、黄壤类似,具有一定富铝化特征。由红、黄壤分布地带往南,水热条件向热带过渡,富铝化作用增强,形成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亦称砖红性红壤,硅铝铁率为1.7—2.0,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赤红壤在森林植被下,生物对灰分元素的吸收积聚明显,具一定的“生物自肥”作用。

  中国亚热带从中生代侏罗纪起,这一区域的地势变迁,海陆分布和气候变化都比较小,历次冰川作用影响不大,植被与土壤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与发展,植物区系属热带亚洲或泛热带区,建群种起源古老,构成复杂,特有种类繁多,土壤风化壳残留特征明显。据研究,在被子植物中,亚热带植被占优势的植物如樟科,壳斗科,木兰科等,其在白垩纪已经存在。茶科、金缕梅科也在新生代第三纪出现。在全国198个特有种属中,亚热带就有148属,是全国特有种属最多的地区。举世闻名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杉、银杉、鹅掌楸,珙桐、喜树(Campthecaacminata)也分布于此地。亚热带土壤大多是在古风化壳的基础上形成的。长江以北为弱富铝型风化壳,江南为富铝型风化壳,风化壳母质对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明显影响。例如,发育在第四纪红色粘土上的土壤,上层深厚可达10米以上,土壤表层呈灰棕至红棕色,心土为橘红色,质地粘重,酸性强,铁铝含量高而养分含量少,底层常见网纹和铁锰淀积,粘粒部分的硅铝率近于 2,在土体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钾长石、钠长石、角闪石等原生矿物。发育在第三纪红砂岩和千枚岩、花岗岩、片麻岩上的红壤,土层都较薄,通常只有50—60厘米,有的甚至露出母质,钾、钠的含量较高,土壤中含细砂粒、石砾或岩石碎片。其它土壤如黄棕壤等因母质差异,其性状也有显著变化。除地带性土壤外,受母质的强烈影响,亚热带还分布有大面积的岩成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石灰土质地粘细,近于中性或碱性,表层粒状结构发育,肥力较高。紫色土质地从砂土至轻粘土,以粉砂为主,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低,但钾磷丰富,也是潜在肥力较高的土壤。

  中国亚热带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大部分丘陵和平原受人类活动影响深刻。平原丘陵区的自然植被已遭破坏,除人工栽培的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以外,大部分已辟为耕地或次生草灌荒坡。在居民点附近或河湖沿岸,有成带状或成片的阔叶乔木林,常见的有枫、杨、垂柳、小叶杨、合欢、桑、楝等。湖沼地区有沼泽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土壤因长期的耕种灌溉和施肥,原生的土壤性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演变为水稻土;有的则成为旱地耕作土,如广大冲积平原区的潮土等。在平原湖区也有一定面积的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景观,向北过渡为暖温带落叶林—棕壤地带,向南过渡到热带季雨林、雨林—砖红壤地带,是其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环境特征的综合反映。其境内,在水平地带分异的基础上,还随地形起伏,呈现出垂直分异(表2—3,图2—12),代表着其自然景观结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表2—3                    中国亚热带土壤垂直带谱

湿润地区 (100米)赤红壤(800米)—山地黄壤(1500米)—山地黄棕壤(2300米)—山地棕壤或山地暗棕壤(2800米)—山地草甸土(3000米)

南    (台湾玉山西坡)亚  
半湿润 (<300米)赤红壤(300米)—山地赤红壤(700米)—山地黄壤(1300米)热   地  区    (广西十万大山马耳夫南坡)带    (500米)燥红土(1000米)—赤红壤(1600米)—山地红壤(1900米)—山地黄壤(2600米)—山地黄棕壤(3000米)—山地灌丛草甸土(3054米)

半干旱地区    (云南哀牢山)(<700米)红壤(700米)—山地黄壤(1400米)—山地黄棕壤(1800米)—中    湿   山地灌丛草甸土(2120米)

亚    润 地  区   (江西武夷山西北坡)热    地   (500米)山地黄壤(700米)—山地黄壤(1100米)—山地黄棕壤(1700米)—带    区   山地暗棕壤(2900米)—山地草甸土(3100米)

(四川峨眉山)北   湿  润 (<750米)黄棕壤(750米)—山地棕壤(1350米)—山地暗棕壤(1450米)亚   地  区    (安徽大别山)热    (600米)山地黄褐土(1100米)—山地黄棕壤(2000米)—山地棕壤和山地带   半湿润  草甸土(2570米)

    (川陕边界大巴山北坡)
资料来源:《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科学出版社,1981。


  本文标题: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特征(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yaredai/711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yaredai/711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特征(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特征(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