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文化地理学导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文化地理学导论 > 政治生态关系(3)

政治生态关系(3)

时间:2010-01-29 02:13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①一国的经济要自给自足,排除对他国产品的需要。

  ②以泛区域(Pan-regions)概念代替狭小国家疆域。

  这种以拉采尔思想为依据并演化而成的三个泛区域世界模型以德国、日本和美国为基础,其每个泛区域都围绕一个核心国家,并有一个包括极地、温带和热带在内横跨各纬度的环境-资源区,所以在经济上各泛区域是自给自足的。其核心就是欧洲、日本和美国,其边缘则是非洲和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广大的欧亚地带人口稠密,又处于陆权与海权最紧密的结合区,将来有可能控制世界。

  ③国家有权提出和建立“自然疆界”。

  由于豪斯浩弗担任慕尼黑的地缘政治研究所所长达20年的工作,并与纳粹上层人物的联系而被人认为曾给希特勒服务而招人唾弃,但也有人认为他的作用被夸大了。

  (四)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本学说是美国学者N.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提出的。他是美国耶鲁大学国际关系方面的教授,他在1941年所著的《和平地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概念。

  实际上,斯皮克曼深受麦金德的陆心学说的影响,他看到麦氏的内新月形地带(斯皮克曼称此地带为陆缘地带)与陆心地带相比,拥有大量的人口,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农业资源;而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的自然环境则比较严酷、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所以,内新月形地带条件比心脏地带好得多,因而,他认为主宰世界的关键地区不在心脏地带,而在陆缘地带。他还认为,陆权国家无法垄断欧亚大陆,而陆缘各国如果联合起来,则可通过天然通道进入心脏地带。于是,斯皮克曼亦提出他的战略名言:

  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

  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

  斯皮克曼认为,第二次大战时,德国和日本的军事推进就是想统一陆缘地区。陆缘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德国的失败和苏联的强大,以及适应于美国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前苏联势力相平衡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需要。因为陆缘地带是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的接触地带,是激烈争夺的地区。从战后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国在此地区实行的“遏制”政策与前苏联的扩张政策都没有达到其目的,并不断遭到失败。

  (五)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美国地理学家S.柯恩(Saul Cohen)根据现实世界的政治形势,摒弃了过去一直存在两极理论提出此说。柯恩在他1973年出版的《分裂世界中的地理与政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世界级的区域模型。首先,他分析了陆心与陆缘理论存在的问题,认为并不存在战略的地域空间的统一性,而存在的倒是分散的舞台与分裂的世界。他提出两级类型区的划分。第一级是世界性的,称为全球战略区(geostrategic region);第二级是区域性的,称为地缘政治区(geopolitical region)。第一级根据战略特点有两个区,一个是海洋贸易世界(Trade-Dependent World),另一个是欧亚大陆世界(Eurasian Continental World)。它们分属于两个大国。第二级是根据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相对一致性分出地缘政治区。前一全球战略区包括: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区,南美洲区,西欧与北非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区,亚洲外海岛屿与大洋洲区等5个地缘政治区。后一个全球战略区包括:陆心与东欧区和东亚2个地缘政治区。此外,还有3个特殊区,一个是南亚区,他认为是一个潜在地缘政治区,另2个由于缺乏政治的一致,称为破碎带,其中一个是中东, 另一个是东南亚。它们是全球战略区争夺的焦点。

  在1982年,柯恩对其模型作了修改,他进一步强调世界战略系统的分区。在这次修改的模型中更加突出的是原来模型中的地缘政治区的多极性。他认为除前苏联和美国外,西欧、日本、中国这3个地缘政治区已发展成新的世界级力量;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已成为第三个破碎带;出现了第二级的或区域性大国,如印度、巴西和尼日利亚,其在各自地缘政治区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标题:政治生态关系(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wendao/753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wendao/753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政治生态关系(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政治生态关系(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文化地理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