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斯塔勒认为,以市场为核心而产生的中心地体系在农业国家具有更大的力量。在那里自给自足经济影响下,商品大多就地消费,运送到广大地区的比较少。但是,在居民密集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品占重要地位,其销售的范围比较广,商品需要长途运输。因此,交通作用在中心地的空间分布上起重要作用。克利斯塔勒就根据交通原则提出其第二个模型。他假定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并不到处一致。为了获取最方便而又付出最低运输费用,则次一级的中心地将位于上一级两中心地直线联系的中点。这样,以交通为核心的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和以市场为核心的中心地的空间分布不同。其差别在于两个大的中心地之间直线交通线把以市场为核心的位于六边形角上的次一级中心地位移到交通线的中点上。
克里斯塔勒的第三个模型以行政管理原则出发。行政管理是分级的,由上到下,上级管理下级。按管理方便原则其行政中心应彼此距离相等,均匀分布于国家范围内。这样行政区由位于六边形中心点的行政单位管辖。属于其管辖的下一级行政单位除分布在六个方向上的,连同中心的共七个单位。为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各中心地服务范围具有明确界线。
上面介绍的三种模型都是理想情况下的空间现象。在现实中,完全符合其模型的是不多的,它往往受着各种自然、社会与人文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形,这就需要我们在应用这种模型时应当谨慎对待。
(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
在城市内部,往往可以看到城市的中心是繁华的商业区,工厂分布在离中心较远的郊区,而住宅区既有离中心区较近的,也有离中心较远的。是什么原因使城市内部出现这种不同的地域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经常考虑在什么地方工作?在什么地方住?商人考虑他的商店应当设在什么地方?工业企业家考虑他的工厂应当建在哪里?不论是现在已形成的功能分区,还是人们考虑把他们的活动安排在什么地方,这都反映着有某种动力在促使其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也有某种动力促使人们去考虑这些问题。下面从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及其典型模型两方面加以介绍。
1.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使地域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动力主要是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是指某些导致商店、工厂、住宅向城内某点或城市的中心区集中的力。离散力与其相反,它是指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单位与城市居民离开集聚点而分散到距城市中心较远处的力。
1)集聚力:集聚力的作用反映在经济与社会两方面:经济条件方面。城市的中心的区位位置,这是其第一优点。因为在这位置上,离城市各点来说都处于比较近的距离。例如,一个百货公司如果它想面向全市居民,城市中心就是它选择的最好地点。在那里,它可以吸引来最大量的顾客,获得最大的销售量与最大利润。这也就是城市中心吸引力最大的商店聚集地点的原因。
Ⅰ.交通方便是一优点。城市中心地区,由于是商店集中区,它吸引大量的顾客,同时也吸引来大量商品。反过来,这些顾客在返回时又把商品带到各居住点,所以这里也是交通路线集中、公共车辆往来较多地区。方便与交通所花时间和费用的节约的相互作用,不但促进城市中心地区的繁荣,而且也使其面积逐步扩大。交通产生的集聚作用不仅表现城市中心区,更重要的还表现在铁路、公路的交点,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上。
在顾客与交通集聚地点产生的另一个经济利益就是团聚作用。例如,一个要到城中心最大百货公司购物的顾客,他可能行经该公司附近其他商店门前,橱窗中的商品对其必然产生一种吸引力,并刺激他的购物心理。对该商店来说,由于位于百货公司附近而产生很多顾客过往的机会。这就使它比其他商店受到更多光顾,获得更多销售商品的机会与更多利润。商店这种彼此相互创造的吸引顾客的作用,可以共同分享,即团聚作用带来的好处。
本文标题:城市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关系(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wendao/750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wendao/7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