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方法
由于研究到课程评价具有上述特点,所以,使用任何单一的评价万法来评价研究型课程都是不全面的。这里,我们仅以评价的主体、评价结果的处理手段、评价信息收集的途径和评价的依据作为分类标准,在评价方法的使用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2.1按评价的依据来分: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最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法是泰勒的目标评价法。这一方法的要点是在对研究型课程的评价过程中,紧紧围绕研究型课程在各阶段的分目标,不断地将现实的情况与目标相比,并不断修正研究到课程的实施过程,以使现实情况不断逼近预先设定的目标。
然而,由于目前开设研究到课程的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我们预先设定的目标可能并不十分科学;另一方面,在我们开设研究型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产生许多非预期效应(其中有些非预期效应可能是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预防的,但也有不少非预期的效应可能是和我们的教育目的相一致的)。所以,如果我们一味地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来评价研究型课程,就很可能影响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
为此,在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总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拘泥于阶段目标,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游离于具体的目标。这样,开设研究型课程的环境会显得更加宽松。
2.2按评价信息收集的途径来分: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成果分析法
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参加研究到课程学习以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做好原始记录,待到课程结束后或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再做一次问卷调查,将前后两次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并做出分析的方法。这是目前在进行研究型课程评价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行为观察法:评价者根据研究型课程开设的目标,按照一定的观察计划,用感官或借助有关的辅助工具,对学生在参加研究型课程学习后的行为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的方法。我们知道,开设研究型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而要对这一目的实现的情况直接做出评价是十分困难的。不过,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非智力因素与其他心理特征一样,与人的行为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因此,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型课程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作用做出评价。
成果分析法:通过对学生在参加研究到课程学习后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来对研究型课程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虽然我们常强调研究型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成果下重要。事实上,学习成果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研究型课程目标实现的情况。
2.3按评价结果的处理手段来分: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这是两种在评价界最常用的方法。一般而言,定量评价对于划分等级。排队鉴定来说,具有可比性强的优点;而定性评价对于揭示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来说,效果可能更佳。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一种力图兼顾多种评价目的的表达方式。针对研究型课程的特点,我们主张,在评价过程中,以定性评价为主,但在可以定量处理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定量处理。
2.4按评价的主体来分:自评和他评
正如上文所述,研究型课程评价的特点之一是多主体参与评价(包括自评、他评、互评),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在研究到课程的评价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和教师的自评,不仅要重视自评的过程,而且要重视自评的结果。
上述这些方法,从分类学的意义上,只能按同一标准进行分类,但在现实的研究型课程评价过程中,可能是交叉使用的。各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有选择地使用上述评价方法。
本文标题:研究型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方法(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ansuo/2202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ansuo/2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