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上述各原因,便出现了“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的夜雨天气。唐朝诗人李商隐也有“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可见“巴山夜雨”是自古有名的。
(五)暴雨
暴雨多出现在市境东北及东南部。市境暴雨主要集中于6~8月,个别年份最早可见于5月,最晚终于11月。
1.1981年7月暴雨
1981年7月9日至15日,由于西南低涡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阻挡,加上西北冷空气侵袭的影响,四川盆地形成了历时6天的大范围降雨。9日至11日,由东西向切变造成的西东向雨带,降雨先从川西岷江开始,逐渐向渝东方向扩展,为中等强度降雨。12日开始,受北槽南涡影响,在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中上游出现了大面积的暴雨区,暴雨中心位于嘉陵江中游,24小时雨量高达419毫米;13日,暴雨范围继续扩大,暴雨覆盖沱江中游、涪江、嘉陵江及渠江上游,日雨量242毫米;14日,暴雨有所东移,但最大中心仍在嘉陵江中游,单站日雨量达132毫米,15日,雨区基本东移出盆地。
这次暴雨覆盖范围广、雨量大,持续时间长,是川、渝有气象记载以来的首次。这次暴雨还呈现出强度大、时空分布集中、雨区为西东走向且暴雨中心位置稳定的特点。
这次暴雨主要发生在沱江中上游、涪江及嘉陵江中游,从而造成沱江、涪江、嘉陵江同时出现大洪水。 7月16日,沱江的李家湾站洪峰流量达15 200立方米/秒,为1949年以来的最大洪水;7月15日,涪江的小河坝站洪峰流量达29 500立方米/秒,为历史之最;7月15日,嘉陵江武胜站洪峰流量达28 900立方米/秒,北碚站 16日14时出现洪峰流量46 400立方米/秒。经河道汇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三江洪水先后注入长江。16日21时,寸滩站(重庆)出现洪峰流量85 700立方米/秒;18日14时,万州出现洪峰流量74 000立方米/秒;18日19时,奉节出现洪峰流量71 600立方米/秒;19日2时,洪峰到达宜昌,洪峰流量为72 000立方米/秒。
这次洪水具有底水高、单峰型特点。由于重庆至宜昌区间降雨较小,这次洪水主要是川西暴雨所致。因此,洪水沿程呈递减趋势,削峰明显。
此外,1982年7月28日,黔江日降雨量306.9毫米,是1949年以来全市日雨量最大的实测记录。
2.暴雨原因
造成市境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500hPa低槽、冷锋、西南低涡、副热带高压等。但这些大气系统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常常是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因而形成了市境的暴雨天气。500hPa 低槽一般都是从西藏高原东移过来的西风带冷低压槽,降水多发生在槽前,当低槽通过高原时,通常有一片对应的降水区,如果低槽到达市境上空时,气层暖湿不稳定,则易造成大雨、暴雨。
全市的暴雨过程也常与冷锋直接有关,盛夏常有冷锋经过新疆南部、青海,再从川西北进入市境,这时若具备有利条件,如冷锋处于500hPa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下或四川盆地为潮湿不稳定的层结,均有利于冷锋加强,有锋生作用,可造成大雨、暴雨、雷暴、大风等剧烈天气。西南低涡在其发展东移时有时也能带来强风暴雨。
市境暴雨的形成,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及其变化则是另一方面的重要因素。据研究,太平洋高压脊的位置同市境暴雨的关系,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不论太平洋高压脊的脊线及其中心位置如何,如果环流未及中国大陆或只及大陆边缘,市境出现暴雨的机会很少;若太平洋高压脊的脊线位于北纬20°~23°,暴雨多出现在市境东南部。若太平洋高压脊的脊线位于北纬28°左右,则暴雨多出现在市境东北部。
(六)降雪与积雪
市境嘉陵江下游及长江干流附近,年降雪日不足1日,几年才见一次降雪。东北的城口、巫溪,东南的酉阳、黔江,年降雪日约为5日。重庆、涪陵等地积雪日数多年平均仅0.1日。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冬季温暖,即使偶有飞雪,下到地表也很快融化,不能残留地面,故积雪日少于飞雪日。市境东北城口、巫溪,东南的酉阳、黔江,积雪日也少于飞雪日。
本文标题:重庆市气象要素概述(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anxia/1099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anxia/10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