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长江三峡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长江三峡地理 > 重庆市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防御

重庆市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防御

时间:2010-01-29 03:3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三节 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防御

  一、干旱

处于季风气候区的重庆市,其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降水强度的季节差异也大,故常有干旱发生。据干旱出现季节,可分为春旱、夏旱和伏旱。

春旱一般发生于2月下旬~4月中旬,市境西部荣昌等地出现春旱较多。春旱主要影响玉米播种与出苗,缺水整田和其他小春作物受旱。

夏旱指4月下旬~6月中旬出现的干旱。市境夏旱出现较春旱少,程度轻。

出现在盛夏7~8月份的干旱称伏旱。“春旱一条线,伏旱一大片”。水田伏旱一般多始于7月中旬,结束期一般在8月下旬~9月上旬,主要影响中稻的生长。7~8月份市境常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下,连晴高温,蒸发旺盛,水分平衡失调,春夏旱较少而多伏旱,以长江干流重庆至万州一带,伏旱出现频率最多,为重旱区。市境东北边缘山地,伏旱较轻。伏旱开始期各地、各年不一,平均以江津、重庆、涪陵沿长江干流一带为最早,多在7月上旬,大巴山南麓在7月下旬以后,结束也较早;长江河谷地区结束较迟,一般在9月上旬,迟的年份要到9月中旬。

1972年伏旱的环流形势特点是:7月份 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过于偏东,而青藏高压特别强盛,控制四川盆地;8月中旬以后,强大的青藏高压南移,与西进北上的副热带高压合并,继续控制四川盆地上空,市境形成持续的严重干旱,大部分地区 40多天未下透雨,旱期降水量普通较常年偏少7~9成,造成一些地方堰塘无水,河溪断流,人畜饮水都成问题,大春作物遭受严重损失。

从上述可以看出,干旱在市境出现频繁,范围大,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出现干旱的原因:首先,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导致自然降水量减少,是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地貌因素,它一方面表现在受青藏高原的影响,5月份在陕甘南部到四川盆地西北部是一个中尺度的反气旋,在这个反气旋的南侧,从大巴山区到四川的宜宾地区有一条切变线,到了6月,陕甘反气旋(小高压)和切变线略向南推进。在3 000米高空东侧的这种流场形势,是青藏高原边界层摩擦作用的结果。小高压的存在促使气流在市境下沉,而成为全市少雨多旱的另一重要原因。地貌影响还表现在市境四周多为山地,盛夏期间,夏季风盛行时,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低层东南气流沿山地下滑,有焚风效应,同时又叠置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下沉作用,致使市境少雨。再之,由于人为原因,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加剧了旱情。另外,耕制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增多、用水增加以及水利设施蓄水不合理等,也都成为加剧旱情的因素。

 二、洪涝

洪涝也是全市重要的自然灾害,过去重旱轻涝,认为重庆市“山地、丘陵多,怕旱不怕涝”;“涝是一条线,旱是一大片”。

1981年7月中旬,四川盆地西部连降暴雨,岷江、沱江、嘉陵江和长江河水猛涨,重庆并没有降暴雨,因处于两江汇合口,江水也相继猛涨,损失惨重。1982年7月下旬,在市境东部及东南部的万州、黔江等地,也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山溪河水猛涨,滑坡、泥石流在大范围地区发生,损失严重。

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水位持续居高不下,流量大增,使市境部分地区严重受灾。

洪涝主要是暴雨所形成。暴雨过猛、过分集中,又常是大气环流异常的结果。虽然洪涝的发生,大气环流异常是主要原因和前提条件,但长江上游水源林的被乱砍滥伐,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水土流失趋势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亦是重要原因。
  本文标题:重庆市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防御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anxia/1099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anxia/1099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重庆市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防御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重庆市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防御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