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口性别构成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性别是人类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因此,由男女人口组成的性别构成是人口基本构成之一。人口性别构成对人口自身的增长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因为人类是依靠两性的结合繁衍后代的,所以两性比例是否平衡,直接影响结婚率和妇女生育率,并进而影响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再生产的速度。同时,许多行业或职业对于劳动者的性别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要求,故人口性别构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例如重工业集中的地区需要男工多,往往会导致人口性别构成中的男多女少现象;轻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女工所占比例大,常形成女多男少的性别构成状况。而这种不平衡的人口性别构成必然会带来婚姻、就业和生产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全面系统地分析人口的性别构成,对人口再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人口性别构成反映一定区域某一特定时间内人口总数中男女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通常可用两种方法表示。
1.性别比
即以女子人口为100,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若性别比大于100,则表示男性人数多于女性人数;如果性别比小于100,意味着女性人数多于男性人数,若性别比趋近100,表明某地区人口性别比例平衡。我国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男性人口为584949922人,女性人口为548732579人,性别比为106.6,说明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2.性比重
分别计算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如以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例,我国性别构成中,男性占总人口数的51.6%,女性占48.4%。
人口性别构成除了可按总人口计算得出总人口性别构成外,还可根据分析研究的需要,分别计算出出生性别比例、年龄性别比例、城乡性别比例和职业性别比例等,以系统、全面地反映从出生到死亡、从时间到空间、从年龄到职业的人口性别比例变动。
从整个人口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尽管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性别比例会出现差异,但全球人口性别比例基本上是稳定的。其中,出生婴儿性别比一般在105±2的范围内,总人口性别构成的平衡区间为96—106。据联合国有关资料,50年代末世界总人口性别比为101.2;70年代初为100.8;1980年为100.6,差别很小。但是,从各大洲人口性别比例看,地区差异十分明显。以1978年为例,亚洲是各大洲中人口性别比例最高的,达105.5,其次是非洲99.5,欧洲最低,仅为91.8。
表3-1 1949—1990车我国人口性别构成变化
我国总人口的性别构成属正常状况略偏高的类型。如1980年时我国人口性别比为106.0,而世界同期总人口性别比为100.5(表3-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旧社会性比例严重失调的痕迹未退。据统计,清末宣统年间全国人口性别比为121.7;1938年为119.4;1947年为110。二是与我国出生婴儿男性比例偏高有关。建国后,虽然我国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仍根深蒂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人口性别构成一直处于偏高的状态。
本文标题:人口构成(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wen/2700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wen/27006.html